云南力爭到2025年成功創建3處國家公園
2021年,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101個物種列入云南省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名錄。普達措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完成實質性上劃,啟動了高黎貢山、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工作【詳細】
2022-01-29
“點亮中軸線”景觀照明提升項目永定門亮燈
28日,“點亮中軸線”景觀照明提升項目永定門公園段(東城段)亮燈,1.3公里的燈帶縱貫永定門御道遺址,金色光線沿中軸線延伸,為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增色添彩【詳細】
2022-01-29
國內最大冬奧地景作品亮相北京海淀
這兩天,兩位6米高的“冰球運動員”在海淀區五棵松冰球館南側綠地上玩起了“對抗”——這是目前國內單體體量最大的冬奧地景雕塑景觀,光木塊就用了2萬多塊12立方米【詳細】
2022-01-29
“萌虎”迎春 北京市屬公園推45項春節游園活動
頤和園、天壇公園等北京11家市屬公園將舉辦“福滿京城 春賀神州”春節游園會,推出冰雪迎新、文化展覽、游園納福、園林科普、線上觀覽等45項主題活動【詳細】
2022-01-28
北京將建設?1109.6公里的城市濱水慢行系統
城市慢行系統是相對于機動?的快行系統而言,把步行、騎行等慢速出行方式作為主要的 一種交通方式。而城市濱水慢行系統則是在濱水空間內建設集通勤、休閑、健身和觀光為一體,串聯起城市與自然、居住地與工作地的綠色慢行廊道【詳細】
2022-01-28
辰山植物園新春花展即將開幕 主題花開富貴
新春佳節將至,上海辰山植物園2022新春花卉展示將于1月30日至2月15日精彩呈現,活動以“花開富貴 國泰民安”為主題,設置紅色禮贊、家國情懷、花香滿屋三大展示區,運用牡丹、垂枝梅、高山杜鵑等花卉將“家與國”的概念串聯起來【詳細】
2022-01-28
廣州發布園林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出力爭到2025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7.5平方米,接入綠道、碧道、慢行道等的公園數量占公園總數量的70%,基本建成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花園城市【詳細】
2022-01-27
成都高線公園:空中“絲帶” 串起兩大最美組團
一條空中綠道,像絲帶一樣飄逸灑脫,串聯起周邊公園、綠道、慢行系統……2021年7月,位于金牛區茶花片區的高線公園正式亮相,“出道”即成網紅。從此,不再受交通干道阻隔,通過慢行系統即能從新金牛公園漫步到天府藝術公園【詳細】
2022-01-27
北京: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有望達74.6%
隨著慢行系統持續優化,北京市民騎行、步行意愿增強,北京綠色出行比例逐年提升。記者從昨天召開的2022年北京交通工作會上獲悉,今年北京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有望達74.6%,開放提升西南二環水系28公里濱水道路【詳細】
2022-01-27
北京年宵花市進入旺銷季
今年,北京年宵花市品種豐富,備貨充足。本地產年宵花以蝴蝶蘭、長壽花、紅掌、蟹爪蘭、仙客來等盆栽花卉為主,產量500萬余盆,百合、菊花、康乃馨、玫瑰、澳洲蠟梅等鮮切花100余萬枝【詳細】
2022-01-27
上海閔行:打開圍墻推動“公園+”“+公園”
推動公園圍墻打開,是全市加強公園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整合綠色資源,讓公園更好融入城市街區,營造豐富的公共空間。接下來,閔行將推動“公園+”與“+公園”,形成公園與城市的全面開放、融合、提質【詳細】
2022-01-26
到2025年 合肥城市公園將達500個
行走街頭,常會與高顏值的“口袋公園”不期而遇;建設中的“十大公園”,裝點著“詩與遠方”的愜意生活;個性十足的“公園+”,總有一款適合你……在合肥,“公園城市”正走進現實,讓市民生活越來越美好【詳細】
2022-01-26
巨型奧運五環景觀塔竣工亮相
北京冬奧會標志性景觀建筑“海陀塔”25日在北京延慶正式竣工亮相。該建筑在120米塔頂裝設巨型奧運五環標志,成為公眾臨近延慶賽區、經行京張高鐵線或京禮高速線時一道靚麗的風景【詳細】
2022-01-26
云南:加快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
云南省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召開期間,多名政協委員聚焦亞洲象保護,提出加快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以“象”為載體,通過故事挖掘、知識科普、教材編寫等方式,在長期持續性的宣傳中講好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故事等建議【詳細】
2022-01-26
南昌:全方位推進公園精細化管理
近年來,南昌市圍繞“精心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的總體要求,多管齊下、點面開花全方位推進公園精細管理,形成“春觀花、夏觀葉、秋觀果、冬觀枝”的城市景色【詳細】
2022-01-26
住建部:推動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城鄉建設
到2025年,長江經濟帶初步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率先建成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的城市轉型發展地區。城市生態修復成效顯著,都市圈和大城市基本建成可持續的生態基礎設施體系【詳細】
2022-01-25
千年大運河:從“地理空間”走向“文化空間”
在保護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方面,北京探索生態系統與文化遺產互促保護模式,打造以考古為特色、學者與公眾共同參與的歷史文化場所,既對遺址實施更為有效的整體保護,又為觀眾提供具有文化主題、生態良好的特色景觀空間【詳細】
2022-01-25
武漢這樣創建“濕地花城”
去年以來,武漢大力推進“濕地花城”建設,通過修復濕地生態、建設濕地公園、打造花卉片區等工作,繪就“江風湖韻、山清水秀、樹茂花繁、人在園中”的山水園林新畫卷,讓市民享受到更多濕地生態福祉【詳細】
202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