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山五園核心區再添濱水綠廊
北旱河碧水潺潺。 錢里攝
近日,位于海淀區三山五園核心區的北旱河景觀提升改造工程完工,并向公眾開放。此次改造汲取了頤和園造園靈感,利用清淤產生的1.2萬立方米土方堆土成山,堆筑起連綿的微地形生態丘陵,形成“兩山夾一河”的景觀。
北旱河位于西北五環功德寺橋北,此次治理范圍西起北旱河與北五環交接處,東至京密引水渠,長約1.6公里。作為清代水利工程的實物遺存,該河道歷史可追溯至乾隆年間,是三山五園地區水系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淀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改造主要集中在河道北岸及綠地空間,恢復三山五園歷史水系脈絡,重塑“山水相依”的皇家園林景觀格局,激活三山五園北部的歷史文脈與民生活力,“為周邊10個居民區提供可以公共活動的親水場地。”
漫步北旱河畔,碧水潺潺,兩岸綠樹紅花,河岸曲折蜿蜒,頗有江南水鄉之韻。
“此前的北旱河河道,是硬直、大坡度的水泥岸線,改造過程中我們拆除了長達450米的硬質駁岸和擋墻。”海淀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降坡拓綠、岸線內凹等設計,形成柔和舒緩的自然草坡岸線,大幅降低坡度,并將親水平臺與跌水景觀錯落有致地嵌入水岸,實現“人水相親”。
記者了解到,這條濱水綠廊改造過程中特別注重生態優先。作為一條沉寂多年的河道,改造過程中需要進行清淤。設計團隊將之提前考慮,借鑒頤和園與萬壽山的營造理念,將河道清淤產生的1.2萬立方米土方巧妙地用于在北岸堆山,形成連綿的微地形生態丘陵。這些丘陵在視覺上延續了玉泉山的余脈走勢,最高處達4.5米,不僅形成了“兩山夾一河”的古典園林景觀格局,還有效減少了城市道路的喧囂噪聲。
此外,改造過程中還采取“最小干預”與“生態優先”的原則,岸坡上生長的40余棵樹齡超過50年的高大楊樹全部保留,并在臨水區域栽植荷花、菖蒲等,沿河還種植開花與變色樹種,春賞櫻花,夏賞荷花,秋觀楓葉,冬有松柏,四季皆有景觀。
此次治理工程同步提升了北旱河的防洪能力,行洪標準提升至20年一遇,還在遺光寺東路區段通過岸線內凹,形成了800平方米的滯洪空間,并拓寬部分岸坡,種植蘆葦、菖蒲等根系發達的濕地植物,形成天然的消浪屏障。
從北旱河濱水綠廊的主入口“萬松疊翠”,到慢行活動空間“清碧上方”,再到為老年人打造的“竹海清聽”活動區域,以及“臨水風荷”“水谷流泉”“鶯囀喬木”三處濱水休憩空間,北旱河沿岸汲取了三山五園尤其是頤和園的皇家園林的造園智慧,為人們再添一處可漫步游賞的濱水綠廊。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蘇州活力公園:古城中心有“寶藏”
傍晚時分,記者步入姑蘇區人民路與因果巷交叉口東北側的口袋公園,“活力公園”四個橙色大字格外醒目。乒乓球臺旁清脆的擊球聲、籃球場上奔跑的身影、足球場內飛馳的腳步……在這片蘇州古城核心區“擠”出的一方天地里,運動的熱情正隨著暮色漸濃而持續升騰【詳細】
“微更新”建好城市口袋公園
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城市工作要“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并強調“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口袋公園作為城市“微更新”的典型實踐,正以“小切口”撬動民生大改善。【詳細】
給國家公園“上戶口”,不簡單
這本國家公園的“戶口本”,遠非簡單的權屬證明【詳細】
走進阿里巴巴總部 解碼城市更新北京方案
從飄著花椒香的農田到涌動代碼流的科技極地,望京的蛻變史恰是北京城市界面升級的微縮景觀。近日,記者走進阿里巴巴北京總部,在這座科技與綠色共舞的“方舟”里,解碼政企協作的“北京方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