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學
5000年前,在西亞地區建立起來的古巴比倫王國,曾經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的國家,與中國、印度和埃及被稱為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隨著人口增長,需要大量增產糧食,在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的上游地區大量砍伐森林,從而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致使兩河的中下游地區平原淤積、河道堵塞、洪水成災,大面積土壤變成了沙地。到公元前4世紀巴比倫王國開始衰退,到公元前2世紀便成了廢墟,這是人類社會早期由于人類還沒有(也不可能有)生態與經濟相關和協調的認識,盲目發展經濟而不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亂砍濫伐森林釀成生態經濟災難.終于毀滅了一個文明古國。
從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史來說,生態經濟問題和生態經濟災難是一個歷史的范疇,與工業社會的發展階段相聯系;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人們發展經濟不顧生態系統的狀況,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反之又使經濟不能持續發展的嚴重情況自古代社會就已經存在了。對此,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已經告誡過人們:“我們不要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他具體指出,“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儲存水分的中心。”(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恩格斯說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小亞細亞,就是古巴比倫的情況。
古巴比倫王國由于發展經濟違背了生態平衡自然規律,從而受到客觀規律懲罰的嚴重事實,對我們今天發展經濟必須重視與自然生態協調,是一個很好的警示。但是,到了近現代,類似的生態經濟災難依然層出不窮。比如20世紀30年代,美國正在開發西部,由于沒有生態與經濟協調的思想作指導,為了迅速發展經濟,盲目地亂砍濫伐原始森林和破壞草原,結果使土地受到嚴重的侵蝕,在1934年就出現了嚴重的“黑風暴”,一場大風攜帶著濃重的沙塵自土地破壞嚴重的西部干旱地區刮起,滾滾而來,從太平洋一直刮到大西洋,席卷了全國2/3的地區。大風連刮三晝夜,一次就刮走了3億多噸土壤,使全國的冬小麥一年就減產了51億千克。
顯然,這起典型的生態經濟災難,發生的根本原因同樣是人們錯誤的經濟指導思想,即沒有正確的生態與經濟協調的思想做指導,只是一味地發展經濟而不顧生態環境,由于它的突然出現和破壞嚴重震驚了世界,同時也給了人們深刻的經驗教訓。只是,這樣的教訓在工業社會尤其是進入后工業社會似乎顯得“微不足道”,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生態與經濟日益不協調所形成的“三廢”(廢氣、廢水、廢渣)等工業污染物大量排放,造成對社會和公眾的嚴重危害現象可謂此起彼伏,陸續出現“八大公害”事件:1930年比利時的“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43年美國的“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8年美國的“多諾拉煙霧事件”,1952年英國的“倫敦煙霧事件”:1935~1956年日本的“水俁病事件”,1955~1972年日本富山縣的“骨痛病事件”,1961午日本四日市的“哮喘病事件”和1968年日本九州大牟田市的“米糠油事件”。由于生態與經濟嚴重不協調,接連引起的“八大公害”事件,終于給人們敲起警鐘,提示人們必須認真關注工業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日益嚴重的生態經濟矛盾問題,也推動了旨在促進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生態經濟學這一新興學科的產生。
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組織,由我國生態經濟學學科創建人、著名生態經濟學專家、中國生態經濟學會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松霈領銜主編,中國生態經濟學會、中國環境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等有關科研院所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共同編寫了《生態經濟建設大辭典》一書,正是旨在幫助國內各級干部指導當地生態經濟建設、循環經濟建設、生態?。ㄊ小⒖h)建設和培訓有關人員,從而推動全國的生態省、市、縣建設和企業的綠色轉型,最終有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在為《生態經濟建設大辭典》一書作序時就表示,該書的編寫與出版,有助于傳播普及生態經濟學知識、推動生態經濟學理論及應用研究,有助于宣傳國家關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決策和一系列方針政策。
可以說,《生態經濟建設大辭典》一書更主要的是系統梳理和總結了我國近30年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踐經驗和30年來國內生態經濟學學科的理論研究成果,包括我國生態經濟建設過程中對策、措施、經驗和模式等成果。而以詞條的形式濃縮提煉如此多的行業部門生態經濟建設和探索的成果,這在國內尚屬首次,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并因此獲得了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具體在詞條選擇上,《生態經濟建設大辭典》以生態經濟學理論體系為基準,對浩瀚的相關概念、理論知識、學術成果和經驗模式等內容進行取舍。既有理論性的概念和原理,又包含了普及性的概念和知識;既包含了實用性的工程技術手段,又有相應的經驗、模式、案例,具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點。每個部分又自成體系。在詞條分類上,除大的板塊外,為便于讀者查閱,又以層標的形式劃分了小的板塊。在大小板塊中的詞條安排上,按照一定的內在邏輯順序編排,以符合辭書的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書中,作者也給出了如何以發展生態經濟為契機,對經濟結構進行大力度調整的建議,認為要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21世紀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明確發展目標,確立“立足生態、著眼經濟、全面建設、綜合開發”的發展思路,實現資源開發與資源培植相結合,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創立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比如根據我國的國情,發展生態林業、水電等清潔能源、生態農業、有機食品工業,生態建筑及材料產業,發展生態旅游業和環境保護產業等。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生態經濟的發展,提升我國經濟競爭力,而且還有利于擴大就業。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G20杭州峰會見證中國創新引領全球綠色發展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G20)第十一次峰會將在浙江杭州舉行。此次G20杭州峰會的一個重要的關鍵詞是“綠色”。中國政府會總結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讓綠色發展成為常態。G20將見證中國創新引領全球綠色發展【詳細】
荒漠化治理應注重生態系統協調發展
我國的人口不斷增長,土地面積卻在不斷減少。在面臨的諸多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王濤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荒漠化治理應注重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詳細】
浙江綠色發展組合拳: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十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考察之后,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也由此開啟了浙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征程【詳細】
廣西:全面推進綠色發展收獲“生態紅利”
近年來,廣西以“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為重要抓手,探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著力走出一條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生態立區、綠色崛起之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