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全面推進綠色發展收獲“生態紅利”
森林覆蓋率62%,居全國第三位;林業總產值3850億元,居全國第四位……近年來,廣西以“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活動為重要抓手,探索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著力走出一條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生態立區、綠色崛起之路。
“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2013年開始廣西全面實施“美麗廣西”鄉村建設重大活動,按照“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幸福鄉村”四個階段持續推進鄉村建設。今年初轉入“生態鄉村”階段,通過“村屯綠化、飲水凈化、道路硬化”推動農村美麗蛻變。通過村屯綠化等整治行動,“垃圾圍村、垃圾進田、垃圾上路、垃圾入河、污水直排”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農村面貌和人居環境發生根本轉變。
在廣西廣袤巖溶山區,石漠化是最嚴重的生態痼疾,在治理過程中,一些市縣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產業,使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全國首批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縣廣西忻城縣6年來已治理石漠化18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0年前的30.6%提高到目前的57.95%,“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糧,家中豬牛羊,沼氣水柜進農家”的特色農業生態治理模式初步形成。
“十二五”以來,廣西深入實施退耕還林、珠防林、海防林、石漠化綜合治理和“綠滿八桂”造林綠化等工程,共造林2179萬畝,義務植樹4.68億株,完成通道綠化6075公里、城鎮綠化5447萬平方米、村屯綠化4201個。到2014年底,全區林地面積達2.39億畝,居全國第6位。
大規模植樹造林積累了豐富的“綠色財富”,使“山清水秀生態美”成為廣西靚麗的名片,也為發展林業、林產和林下經濟創造了條件,讓百姓收獲更多“綠色福利”。
同時,廣西以循環經濟理念提升傳統產業、工業園區,使之重新煥發活力。生態型鋁產業示范取得積極進展;重點化工主要副廢產品實現全部回收循環利用;9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產企業實現余熱發電;制糖企業實現熱電聯產,綜合循環利用產值占比超過40%,初步建成糖業循環經濟示范省區。一批工業園區實行循環化和生態化改造。
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是廣西生態文明建設的亮點。部分市縣實行更多地體現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差異化考核機制,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上進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廣西初步建立起系統的生態補償機制,包括自治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和水資源生態補償機制、水土保持補償措施、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等。近期,廣西還制定出臺《關于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廣西生態經濟發展規劃》,在財政、金融、土地、產業、環境、科技等方面提出諸多創新性政策,將生態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軌道。(記者 孫志平 何偉)
編輯:jiym
相關閱讀
G20杭州峰會見證中國創新引領全球綠色發展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G20)第十一次峰會將在浙江杭州舉行。此次G20杭州峰會的一個重要的關鍵詞是“綠色”。中國政府會總結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模式,讓綠色發展成為常態。G20將見證中國創新引領全球綠色發展【詳細】
"美麗廣西"探中國鄉村建設路:"生態牌"的美麗暢想
堅持現代農業三大功能一網收,與建設新農村、發展新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生態經濟、綠色經濟、有機經濟、循環經濟一體化發展,生態人居、生態環境、生態文化、生態家園同步建設。【詳細】
浙江綠色發展組合拳: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十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考察之后,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也由此開啟了浙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征程【詳細】
廣西生態經濟發展:"兩化驅動"且看綠色崛起
過去10多年,廣西用空間換時間、以資源換產業、以存量換增量,但是在今天,資源、能耗已經接近“天花板”,繼續做大生態經濟,廣西必須再出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