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鑒賞:品味十笏園
前幾日到山東濰坊,獨自去了十笏園。
十笏園,始建于清光緒年間,是這座小城僅存的一處古園。
很早就傾心于這座小小的園林,這座富有南方風格的北方園林。最初的感覺里,以為它和鄭板橋先生有關,其實不然,甚至錯得有些太離譜了。它就是清代當地富紳遺存的一座私家園林。
十笏園的確很小,但卻稱得上是精品建筑。雖然房舍眾多,卻沒有擁擠之感。那些錯落的房間,并不寬敞,也沒有逼仄之氣,相反,卻多了許多溫馨和親切。
天還涼著,園內只有兩三個人。也許他們覺得園中沒有紅花綠草很無趣吧,不一會兒,那三兩人也陸續地走了,園中就只剩下我自己了。也好,我正好清清閑閑地品味一下這座想念日久的院落。
最讓我喜歡的,是園中這里那里的竹子。雖還是春寒料峭之際,但那竹的枝葉卻顯風骨,這讓我想起鄭板橋先生筆下的墨竹,那也是特有風骨的竹子。鄭先生曾在這座小城為官多年,那風骨正是這身正影正的竹。幾步走,一轉身,就有竹影在我的視野里;再伴一二奇石,真是讓人快樂的雅。藤蘿還沒綠,卻不會讓人感覺暮氣沉沉的味道,倒是很符合十笏園古舊的格調,若是大綠大紅,卻會生分了。
立一石,臥一水;透一洞,彎一橋;點一苔蘚,抹一藤蘿,這座北方的園子處處透著南方的靈氣,好讓人喜歡。十笏園,本意是說小的,是園主的謙美之詞,我卻在這里讀出了另一種美好的意思。笏板,是大臣朝拜帝王時手中所持的物件,應當不會粗糙地制造吧?眼前的十笏園莊重中更有精致之美,恭捧在手,卻不可把玩也,一房一舍都有文化、有內涵。我不想說因了康有為等名士的小住,十笏園就多了底蘊。單單賞讀亭臺樓榭的匾額,就明白幾代園主不是泛泛之輩,更不是附庸風雅之人,胸中的確是有文墨的。作為江北的富家,園主不似北方的一些財豪,把院子修得深宅高墻的那般笨拙,這更證明他們是很有想法的。
園子雖然是青磚灰瓦的古舊格調,但一點也不凝滯,沒有一點陳腐的氣息,每一扇窗子都呼吸著,每一扇門都吐納著,仿佛露墻那邊一陣響動,就有一個人走了出來,雖然是古衣古衫的老打扮,但一點也不生分。十笏園雖然說是富家的私宅,卻沒有驕奢豪華之氣,更沒有盛氣凌人的傲氣,廳堂之間滿是溫馨,里里外外再點綴上南方的軟情調,愈發讓人親切了。園子也算久遠了,但依然鮮活著、靈動著,出出進進,依然是家的老味道。不似許多老園子,不必走近,遠遠地就有一種疏離感。那種隔膜,不是時光造成的,最初的構建就給人一種陌生感,即便是住上一輩子,也是貼不了心的。十笏園,既有柴米油鹽這般的民俗滋味,又有琴棋書畫那般的文雅情調,是一處難得讓人自自在在俗可談吃穿、雅可論詩文的老園子。
樸素中點幾株花,景就鮮了;古拙中安幾棵草,色就活了。小巧的十笏園,無處不透著機靈的設計。這個時候,節氣還早,在涼涼的十笏園里,卻能感覺到南方的一種溫暖,而這里那里的幾點殘雪,卻又透出北方風骨的清奇。我忽然就想起濰坊原本有很多古園的,但都在歲月中一座一座地消失了,這也許有這樣那樣的一些因素,更多的原因想來是因為那些園子太過平庸,而沒有讓人可以留戀的特色而終被毀棄的吧?十笏園至今能獨立于喧鬧的都市之中,讓我等如此喜歡著,想來就是因了它別樣的建筑和思想構架吧?
回廊里轉,亭榭里站,房間里走,不知不覺間竟然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我沒有看這里那里的牌匾說明,也不想去翻看有關十笏園的史料,我只想看看這實實在在的園子。早春的此時,沒有花草的點飾,沒有樹木的掩映,素凈的十笏園,更顯本色的真美。果然,我來的正是時候。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林中陽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陰影中的草坪
對于花園的道路來說,觀賞草可以構成令人喜悅的道路邊緣,但是,這樣的邊緣需要很精心的維護,否則景觀也許會不盡如人意。為了邊緣草坪的修剪,寬闊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機來修剪;這種方法尤其適合用于沿道路兩旁的緩坡地形【詳細】
園林水系池岸景觀設計
近來,環境景觀越來越注重水體,無水不靈;有的房地產公司還提出戶戶開門臨水的要求。而在實際操作上,水面邊岸則是易被忽視且不易設計、施工好的項目。其所占投資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討。【詳細】
中國園林發展脈絡與概述
中國自古以來有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傳統,不論是儒家的"上下與天地同流",還是道家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都把人和天地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視為不可分割的共同體,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們去探求自然、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