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十一)
中國風景園林網:本期介紹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第一名:武漢大學。三月是武漢大學櫻花盛開時節,凡在武漢讀過大學的,誰沒有花樣年華賞櫻的記憶呢?人生之無憾,就是在十八青春年華,去一趟武大,在3月的櫻樹下優雅地漫步,一樹樹明亮擁擠的花朵在陽光下綠樹中呈現出稀有的美麗。
武漢大學校門
武漢大學,簡稱武大,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學校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于1913年由國民政府建立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于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中國首批國立綜合大學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學府。目前武漢大學是中國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與法國同行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之一。
武漢大學位于武昌珞珈山,校園瀕臨東湖,環抱珞珈,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中西合璧的宮殿式早期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筑的佳作與典范”,一批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群)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如:宋卿體育館、櫻園老齋舍、老圖書館、半山廬、十八棟。近年來,武大學人又進一步精心治理校園,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等文科區標志性建筑群拔地而起,氣勢雄偉,新老建筑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珞珈校園更加多姿多彩。
武漢大學校園風光
校況
江城多山,珞珈獨秀;山上有黌,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大學,“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111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珠峰計劃高校之一。武漢大學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歷經傳承演變,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是近代湖北第一批大學。1946年,學校已形成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并駕齊驅的辦學格局。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大學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9月12日,毛澤東主席親臨武大視察。回眸過去,篳路藍縷,勵精圖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風云際會,周恩來、董必武、陳潭秋、羅榮桓曾在這里指點江山;辜鴻銘、竺可楨、郁達夫、李達等曾在這里激揚文字。學校占地面積5167畝,建筑面積252萬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宮殿式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26棟早期建筑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令人矚目的高水平辦學成就,為武漢大學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學校與40個國家和地區的346所大學、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學校現有普通本科生32640人,碩士研究生13170人,博士研究生7191人,其中包括港澳臺僑學生586人,有外國留學生1560人。建校以來,學校共培養了30多萬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僅兩院院士就有100余人,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校名
武漢大學的之前的名字是“國立武漢大學”。舊時漢語的書寫順序是從右向左,“國立武漢大學”,所以按如今的從左至右的習慣就成了“學大漢,武立國”,讀來慷慨大氣,意味深長,甚是巧妙。關于“學大漢武立國”的理解一般有兩種(實際上意思基本一樣)。“學大漢,武立國”即像漢朝那樣以武立國,使人想到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邁宣言。另一種就是把“大漢武”連起來就成了“像漢武帝那樣立國”,漢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自不必說。這樣理解也同樣豪情萬丈。“學大漢,武立國”這一絕妙的巧合是武大教授,兼副校長吳于廑于1950年首先提出的。1950年,他在全校抗美援朝參軍參干動員大會上,以《學大漢武立國》(把“國立武漢大學”牌樓按由左至右順序來讀)為題,作精彩講演,使師生員工深受鼓舞。“學大漢,武立國”從此名滿湖北。
武漢大學校徽
校徽校訓校歌
校徽由水與荷花組成一個出水芙蓉的造型,正是東湖的靚麗風景的寫照,同時也體現了武漢大學東湖分校的環境清新美麗!也是學習和生活的理想之地!含苞待放的荷花寓意著東湖分校如同花蕾一樣的充滿希望與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花蕾中間的一“點”正如一束燃燒的燭焰,暗寓著來自百年名校——武漢大學的老師都將如蠟燭一樣的奉獻自己的知識!也就交代了其教育屬性!
校訓
國立武漢大學時期的校訓為:明誠弘毅國立武漢大學校訓雖然只有短短四字,卻字字珠璣,高度概括,言簡意賅,言近旨遠。“明”即明曉事理,系對智識的要求;“誠”即內心真誠,系對品質的要求;“弘”即抱負遠大,系對理想的要求;“毅”即剛毅堅強,系對意志的要求。“明”和“誠”出自《中庸》,“弘”和“毅”出自《論語》,“明”可對“誠”,“弘”可對“毅”,同時“明誠”可對“弘毅”。武漢大學新校訓為:自強弘毅求是拓新“自強”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為自尊自重,不斷自力圖強,奮發向上。自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成就事業當以此為訓。該校最早前身為“自強學堂”,其名也取此意。“弘毅”出自《論語》“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一語。意謂抱負遠大,堅強剛毅。武漢大學30年代校訓“明誠弘毅”就含此一詞。“求是”即為博學求知,努力探索規律,追求真理。語出《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拓新”,意為開拓、創新,不斷進取。
校歌
學堂歌為晚清湖廣總督張之洞所創,受外國學堂歌曲及中國古風影響,主要目的是“感發其忠愛之忱,鼓勵其自強之志”,格式為六字句加七字句,共分十三段。但由于學堂歌按令“遍發湖北通省各學堂、各軍營”,嚴格意義上并不能算作是自強學堂或方言學堂的校歌。原曲已散失,目前通常演唱的是2003年武漢大學110周年校慶時重新由原古譜曲的縮略版,歌詞為:天地泰,日月光,聽我唱歌贊學堂。圣天子,圖自強,除去興學無別方。我同學,生此方,切莫辜負好時光,眾同學,齊奮往,造成楚才皆賢良。文善謀,武知方,學中皆是國棟梁。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校歌系武漢大學前身國立武昌高師的校歌。曲作者為十九世紀中后期美國作曲家美國作曲家HenryS.Thompson,歌詞在張渲校長主持下作成,具體作者不詳。歌詞如下:乾坤清曠,師儒道光,國學建武昌。鏡湖枕麓,屏城襟江,靈秀萃諸方。東西南朔,多士蹌蹌,教學益相彰。樸誠有勇,陶鑄一堂,學盛國斯強。歌詞以四言五言之傳統詩詞形式,并工對仗格律。開門見山,抒發天地安泰、普道尊儒的思想,同時描繪了當時武昌高師校址武昌東廠口的美景(此時武大尚未搬到現珞珈山校址)。表現了傳統師范教育教書育人、剛柔并濟的精神特點。綜觀全詞,渾然天成,一氣而就,充分表現了武昌高師的辦學宗旨、理念與特色。國立武漢大學校歌1939年3月3日,國立武漢大學第351次校務會議通過了“校訓校歌迭奉部令飭擬呈報應如何辦理案”,議決“推定徐天閔、劉博平、朱光潛三先生組織校歌撰擬委員會,由徐天閔先生召集”。現今演唱的版本系綜合袁桓昌校友回憶歌詞,和何淑英校友提供詞曲兩個版本而得。全詞如下:黃鵠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知天地之圓方。試選珞珈勝處,安置百畝宮室,英雋與翱翔。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朝斯夕斯,日就月將。念茫茫宙合,悠悠文物;任重道遠,來日亦何長。努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作為國立武漢大學校歌,以楚辭開篇,以漢詩結尾,可謂匠心別具,生動巧妙。校歌為大學之門戶,代表大學之形象、大學之精神。國立武漢大學作為名師云集、眾才合璧之高深學府,承載了中華數千年傳統文明,并極力吸取西學之所長,如此理應以深邃高遠之文言雅句來表現本校、宣揚本校,而遠不是寥寥數行白話文所能展示的。在結合文言韻律的基礎上聆聽國立武漢大學校歌,方才酣暢淋漓。聽畢凝思,詞曲皆緊湊銜接,一氣呵成,蕩氣回腸,曲調婉轉多情而又似催人奮進。綜覽全詞,跌宕起伏,層次分明,順勢便將國立武漢大學的景、情、人、思不露痕跡地結合在一起,予人以雄渾壯麗而又間雜輕盈柔和之感,實為不可多得的佳作。
武漢大學代校歌珞宣作詞,陳國權譜曲,為1998年所征集。歌詞暫列如下:“東湖之濱,珞珈山上,這是我們親愛的學堂。百年滄桑,弘毅自強,根深葉茂育桃李,滿園芬芳。啊……美麗的珞珈山。多少雄鷹競翱翔,競翱翔。揚帆長江,奔向海洋,這是我們成長的地方。德業并進,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來,我創輝煌。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難,明日作棟梁,明日作棟梁。”曲調昂揚向上,富有時代氣息。歌詞以現校訓“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為核心展開,雖通俗易懂,然略顯輕薄,意象也略為死板。
天上宮闕般的武漢大學校園
校園風光
環境優美,風景如畫,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大學之一”。
校園以優美的自然風景和秀麗的山水風光而蜚聲中外。她猶如一顆燦爛的綠色寶石鑲嵌在浩瀚的東湖之濱。成為東湖風景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校園占地面積約5508畝,內有珞珈山、獅子山、側船山、半邊山、小龜山、火石山等,蜿蜒起伏,相互呼應,錯落有致;登高遠眺,視野開闊,湖光山色,氣象萬千,自然風光獨領風騷;仿古建筑構思精巧,群而不亂,典雅凝重,銀墻琉瓦掩映于蒼翠林木和萬花叢中,更顯得儀態端莊秀麗,令人留連忘返。
這優美的自然環境,與民族風格的建筑群體和詩情畫意般的園林藝術融為一體,構成了古樸、幽雅、寧靜、舒適的校園,是造就千萬優秀學子的理想園地。豐富多彩的植物體系和珍稀植物,使武大校園成為一個天然的植物園。據不完全統計,武漢大學校園內就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于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
武漢大學學生住宿區桂園、楓園、櫻園、梅園因其風景而命名,春夏秋冬,桂櫻梅楓可以說是詩情畫意。還有湖濱、星湖等住宿區都各有特色。校內四季常青,花香流溢,以櫻花最為有名,有櫻花城堡、櫻花大道、櫻頂、珞珈廣場等相關景點(每年春季3月中旬,櫻花盛開的時候,武漢大學都會吸引數百萬的游客前來賞花,期間發生的一些事情,也常常引發一些討論的熱點),武漢大學校園內就有種子植物120科、558屬、800多種,其中屬于珍稀瀕危的植物有11科17種,古樹名木13株;此外,還有大量小灌木、野生花卉、藥用植物和巖生植物,如盤龍參、紫芝、海金沙、金雞菌、挖耳草、江南毛莨等。豐富多彩的植物體系和數量眾多的珍稀植物,使珞珈山被譽為全國樹木園,曾有植物學家到校園考察后,驚嘆武大就是一個天然的植物園。事實上,擁有多種全國一級保護樹種的武漢大學校園,本身就是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
武漢大學櫻花
關于武漢大學的櫻花
日軍侵華期間,武漢淪陷,武漢大學老齋舍淪為日寇指揮部,日軍在老齋舍的山坡上遍植日本國國花——櫻花,成為櫻園的櫻花之肇始。中日建交后,日方贈送中國一批櫻花樹,以為中日友好之見證,國家將這批櫻花樹分別種植在武漢大學和清華大學,早前由日寇種植之櫻花歷經多年戰火無人養護多已不存,武漢大學的現存的櫻花多為武漢大學園林部門嗣后多方培育種植而來。武漢大學櫻園的櫻花在今天不僅僅是聞名遐邇的美景,更是中國歷史上遭受苦難的見證。一般認為,日軍在此種植櫻花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住在這里休養的大批日本傷兵的思鄉之情,同時亦有炫耀武功和長期占領之意。因此,珞珈山的這第一批櫻花,可以說是日本侵華的罪證,國恥的象征;同時也是今日武大櫻花的緣起。據當時留守校園的武大老一代園林工人回憶,日軍當年在武大種下的日本櫻花不超過30株,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櫻花大道上。抗戰勝利后,武大于1946年10月復歸珞珈山;1947年3月,武大生物系師生觀察發現,校園里共有28株櫻花樹開花,它們均勻地分布在老齋舍三個拱門之間及其兩側的四個門棟前(每個門棟前各有7株)。到了1949年初,有人建議將櫻花樹砍掉,而當時駐守武漢的國軍將領張軫師長被中共地下黨策反,于3月份投誠后表示,武漢大學是座寶庫,里面的一草一木都要保留,于是櫻花樹得以保存。
雕塑
武漢大學校園內還先后建有“六一紀念亭”、“聞一多先生紀念塑像”、“鯤鵬展翅”、“李達塑像”、“愛因斯坦塑像”、“阿蘭·佩雷菲特塑像”、“李四光塑像”、“王世杰塑像”、“孔子銅像”等人文景觀。
學校歷史
清朝時期
1893年11月29日,湖廣總督張之洞向清朝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他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故取“自強”二字。這座新式高等專門學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開辦之初,設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由此揭開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并入自強學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門逐步擴大為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東文(日語)5門。1902年10月,自強學堂遷往武昌東廠口,改名方言學堂。課程設有地理、歷史、算術、公法、交涉等。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方言學堂因教育經費緊張被迫暫停辦學。此后湖北時局動蕩,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朝迅速滅亡,方言學堂無法立即復校,武漢大學辦學中斷。
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群
民國時期
1913年,教育部成立后,規劃在全國設立六所高等師范學校,決定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3年9月,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改名國立武昌師范大學。1924年9月,國立武昌師范大學改名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與國立武昌商科大學、湖北省立醫科大學、湖北省立法科大學、湖北省立文科大學、私立武昌中華大學等合并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又稱國立第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以原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為基礎,改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法、理、工4個學院。1929年2月,法學家王世杰成為國立武漢大學首位正式校長。他認為國立武漢大學不能滿足于現有的4大學院,提出要把學校辦成擁有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的萬人大學。1930年3月,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一期工程正式開工。1932年3月,學校由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1935年,學校開辦研究生教育。1936年,學校成立農學院,從而發展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系2個研究所的綜合大學。1937年,國立武漢大學與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和國立浙江大學統一進行招生考試,從而躋身“民國五大名校”。同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發動七七事變,揭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序幕。此后上海、南京相繼被日軍占領,武漢成為中國的戰時首都,國共兩黨大量政治軍事人士云集珞珈山校園指揮對日抗戰。1938年,因武漢會戰爆發,國立武漢大學被迫西遷四川樂山繼續辦學,農學院并入國立中央大學。武漢淪陷后,日軍將武大校園辟為其中原司令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1日,國立武漢大學成立復校委員會,1946年10月,學校遷回武昌珞珈山,恢復農學院。1947年,學校設立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形成了文、法、理、工、農、醫6大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
建國后
1949年武漢解放時,國立武漢大學被中國共產黨接管并更名為武漢大學,得以武漢大學繼續辦學。1950年,武漢大學醫學院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并成中南同濟醫學院(即后來之同濟醫科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1952年,武漢大學哲學系并入北京大學;1952年,武漢大學農學院分出,與湖北農學院合并成華中農學院(即后來之華中農業大學);1952年,武漢大學礦冶系調入中南礦冶學院(即后來之中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1953年,武漢大學工學院電機系電信部分,土木系建筑設計部分并入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土木系并入中南土木建筑學院,今長沙鐵道學院(2000年已并入中南大學)的前身;1953年,武漢大學工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華中工學院(即后來之華中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1953年,武漢大學外文系英文組并入中山大學。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武漢大學大批學者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當時的校長、知名教育家李達更是被迫害致死(直接導致武漢大學在此后14年間沒有校長),武大辦學實力再次受到沉重打擊。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后,武漢大學開始走出低谷。1980年5月,武漢大學與法國政府代表團在武漢簽署《會談紀要》,武漢大學成為當時與法國同行合作的唯一指定院校。由此拉開了武漢大學與法國相關部門、機構和組織在各領域多方位合作交流的序幕。1981年7月,劉道玉擔任武大校長,在校內推行一系列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措施,大力開展與世界著名大學合作交流,使武大迎來了文革后的第一個快速發展期。然而,由于其改革被認為過于激進(其部分改革措施和成效目前也有不少爭議),1988年4月,劉道玉被免職,此后武大再次進入長達數年的緩速發展期。1995年,武漢大學成為首批進入中國“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之一。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與其周邊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這三所規模較小、實力較強的高校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從而再次成為學科門類齊全的高等學府,學校綜合實力大幅提升。2001年2月13日,武漢大學正式進入中國“985工程”重點建設院校名單。
武漢大學原工學院大樓
年表
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自強學堂,開設方言(即外國語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專門培養外語和商務人才。1896年,礦務、化學學堂并入自強學堂。1902年,自強學堂遷至武昌東廠口,改名為方言學堂。1911年,方言學堂被迫停辦。1913年,以原方言學堂的校舍、圖書、師資為基礎,改建成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設英語、博物、數學物理、歷史地理等四部。1922年,改四部為8系,即教育哲學系、國文系、英語系、數學系、理化系、歷史社會學系、生物系、地質系。1923年,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改名為國立武昌師范大學。1924年,國立武昌師范大學改名為國立武昌大學。1926年,國立武昌大學、國立商科大學、省立醫科大學、省立法科大學、省立文科大學以及私立文華大學等合并,建立國立武昌中山大學。設有大學部和文、理、法、經、醫、預6科、17個系2個部。1928年,改組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組建國立武漢大學。下設文、理、工、法四個學院。1932年,由武昌東廠口遷入珞珈山新校舍。1934年,武漢大學首開中國女大學生游泳課先河,結束了封建社會禁止女大學生游泳的歷史轟動全國。同年武漢大學體育由于成績顯著曾受到民國教育部表揚并通令全國大專院校,授予時任體育、衛生主任為教會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體育教學方案執行人。1936年,成立農學院,成為有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15個系以及2個研究所的綜合性大學。1938年,學校西遷四川樂山,農學院并入中央大學。1946年,恢復農學院,設立醫學院。武漢大學遷回武昌珞珈山。設有文、法、理、工、農、醫6個學院21個系8個研究所。1950年,湖南大學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土木系水利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漢大學醫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合并成中南同濟醫學院(現同濟醫科大學)。1952年,河南大學等校的水利系劃歸武漢大學,與武漢大學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學院。武漢大學農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與湖北農學院合并成華中農學院(現華中農業大學)。哲學系并入北京大學,礦冶系調入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1953年,工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華中工學院(后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1954年,水利學院從武漢大學分出,成立武漢水利學院(后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1956年,恢復哲學系。1958年,恢復外文系。1966年,在鄂西北襄陽隆中建立襄陽分校。1970年,在湖北荊州地區建立沙洋分校。1977年,襄陽分校、沙洋分校停辦。1978年,從理科中分出三個新系,即計算機科學系、空間物理學系、病毒學及分子生物學系。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經濟與管理學院、圖書情報學院。1986年,經濟與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管理學院;成立法學院。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學院、建筑學系。1990年,成立外國語言文學學院。1992年,成立政治與行政學院、生命科學學院。1993年,百年校慶盛典,同年10月舉辦了93’國際科學哲學與科學邏輯學研討會。1994年,空間物理學系與無線電信息工程學系合并,成立電子信息學學院。1995年,成立新聞學院。1996年,成立旅游學院、律師進修學院、哲學學院。1997年,成立文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理學院、化學學院。1998年,成立歷史文化學院、留學生教育學院。1999年,院系重組,由16個學院、3個直屬系改組為9大學院,即:人文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大眾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科學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成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湖光山色
領袖足跡
1937年12月,周恩來作為中共代表來到武漢,次年5月移居珞珈山,并接見美國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諾。在武漢大學期間,他三次給武漢大學學生作演講。1954年2月28日,羅榮桓元帥回母校視察。1955年4月15日和1962年3月14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班禪大師兩次訪問武漢大學。
1958年9月12日,毛澤東主席親臨武漢大學視察,下午7時20分,毛澤東主席來到武漢大學校辦工廠,并和在工廠實習的學生親切握手,7時50分,毛澤東主席接見武漢大學等學校的師生員工共13,000余人,這是武漢大學校史上最光輝的一頁。1963年11月5日,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訪問武漢大學,并在其抗戰時的舊居前留影。1964年11月4日,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陪同阿富汗國王查希爾及王后訪問武漢大學。1974年4月17日,葉劍英元帥接見中文系在東方紅32號輪上實習的師生。1980年11月6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丕顯視察武漢大學。1983年11月15日,老校友伍修權將軍回武漢大學祝賀校慶。1988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視察武漢大學。1990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來武漢大學檢查工作。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時接見我校博士生游景玉。1993年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題詞祝賀武漢大學建校100周年。江澤民同志的題詞是:發揚優良傳統,培養優秀人才。李鵬同志的題詞是:大膽改革,開拓前進。2003年武漢大學110年校慶之際,丁肇中等來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名人登陸珞珈講壇,武漢大學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學術殿堂的魅力。2006年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武漢大學,稱樹立中法教育合作典范。2008年4月10日武大法學國際法專業校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總理卡里姆·馬西莫夫回到母校訪問。
武漢大學校園內怒放的櫻花
學養深厚
一個傳統:寬容自由。武大悠久的歷史成就了她深厚的人文底蘊,百年沉淀下來的是武大人心中堅守的寬容與自由。三四十年代,這里既有聞一多這樣的斗士學者,也有陳源這樣的紳士教授,有黃綽這樣的國學大師,又有周鯁生這樣的法學至尊。曾任武大教務長的美學家朱光潛把教育的本質歸結為“寬大自由”,他說過:“‘寬大自由教育’必以‘博學’為基,以‘守義’為的。”武大的老師崇尚學術民主,崇尚學術自由,所以他們的觀點永遠百花齊放,見解往往標新立異;武大學子則塑造了校園里自由的學習氛圍,在情人坡晨讀、在樟樹林自習,學無定處,學無定時,學無止境。二種美麗: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古樸凝重的建筑。東湖之濱、珞珈山下的武大校園.滿園蒼翠,桃紅櫻白,鳥語花香;建筑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現代化的高樓拔地而起,氣勢雄偉。正因為她如畫的風景,武漢大學被譽為“世界最美麗的大學之一”。不少武大學者在他們的學術論文后面都愛寫下“于珞珈山”的字樣,意思好像是說于好山好水之間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會染上幾分山水自然的靈秀之氣。30年代,曾在武大文學院任教多年的大學手蘇雪林就說過,她的那些關于《紅樓夢》的駭世驚俗的高論,都得益于己于珞珈山:沒有山風呼嘯,何來清逸高論?不過,相對于秀麗的自然風光,武大人更愿意提及它古樸凝重的建筑,厚厚的墻體與靈巧景致的飛檐,使整個校園彌漫著一股濃郁的古典之美。
三月櫻花。在許多人的眼中,櫻花似乎已經成為武大的校花,路過買張明信片也必須要買有櫻花的。那些爛漫成串的櫻花將三月的武大映成粉色,十多天的花期,使她們的絢爛更顯得彌足珍貴,只有親自在櫻花城堡下走過的人才能真正了解那種浪漫。年復一年的,無數的學子為她慕名而來,同樣被櫻花和老齋舍吸引著的還有上萬的武漢市民,在櫻花節期間的武大倒更像是一個公園,擁擠的人群不斷地涌入花樹與街道之中,然而武大以她廣博的胸懷包容了這一切,無盡的人流,還有遠去的歷史。五大校區。合并以后的武大由五大校區組成,它們分別是文理學部、信息學部、工學部、醫學部,和今年國際軟件學院和藝術系遷入原湖北經濟學院所在地。十一個學科門類,其中8個學科門類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優勢領域之廣,居全國第3位。其中國家一級重點學科5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17個。擁有的國家重點研究基地7個。在最近的全國80個一級學科評估中,武大11個學科名列前10名,其中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公共管理列全國第1,哲學學科、法學學科都名列全國第2,武漢大學的法語、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學與行政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物流管理、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農業水利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地球物理學、軟件工程等專業在全國排名都居于前3位。118年的歷史。自1893張之洞創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至今已經歷了一百一十八個春秋,這悠長的歷史縱觀全國高校也難有幾個能匹敵。這些年歲中有進步、有失敗、有革命,更有發展,武大人心中那厚重的歷史感和責任感常常是其他大學的人無法擁有的,而校園中隨處散發的文化底蘊更仿佛是自然天成。630萬冊館藏圖書,居全國第2位。曾在武大任教的易中天教授曾經說過,武漢大學的圖書館是當時吸引他來到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武漢大學圖書館
院系設置
4個校區
2000年經合校組建后,校園增加到四個校區分別為:文理學部(即原武漢大學校區)、工學部(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信息學部(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醫學部(原湖北醫科大學)。
11個學科門類
武漢大學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強、特色明顯,涵蓋了哲、經、法、教育、文、史、理、工、農、醫、管理等11個學科門類。學校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理學、工學、信息科學和醫學六大學部36個學院(系)。有114個本科專業。5個一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共覆蓋了29個二級學科,另有17個二級學科被認定為國家重點學科。6個學科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6個一級學科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250個二級學科專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342個學科專業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有32個博士后流動站。設有三所三級甲等附屬醫院。
目前普遍認為的理工類的較強勢院系有:生命科學學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測繪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水利水電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文科社科類院系則是武漢大學的傳統優勢領域,如法學院、歷史學院、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等等。
武漢大學梅園
6個學部
【人文科學學部】文學院、歷史學院、哲學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藝術學系【社會科學學部】馬克思主義學院、信息管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法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育科學學院、WTO學院社會學系【理學部】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工學部】水利水電學院、電氣工程學院、動力與機械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信息科學學部】計算機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學院、國際軟件學院、測繪學院、印刷與包裝系【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第一臨床學院、第二臨床學院、口腔醫學院、藥學院公共衛生學院、HOPE護理學院。
45個科研機構
武漢大學擁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0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1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高級綜合研究機構,8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一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信息資源,社會保障,國際法,環境法,中國傳統文化,經濟發展,媒體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多媒體軟件,衛星定位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2個)聲光材料與器件,生物醫學分析化學,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植物發育生物學,地理信息系統,水沙科學,地球空間環境與大地測量,水力機械過渡過程,空天信息安全與可信計算,口腔生物醫學工程,水工巖石力學,組合生物合成與新藥發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有機硅化合物及材料,建筑物檢測與加固,植物生物技術與遺傳資源利用,雷電防護與接地技術,時空數據器智能獲取技術與應用。高級綜合研究機構(2個)高級研究中心、國際問題研究院。
編輯:anna
相關閱讀
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十)
中國風景園林網:本期介紹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第二名廈門大學。網上無數次地評選國內最浪漫的大學,廈大從來不會落選,對于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來說,廈門大學是一個心結,而對于上過大學的人來說,廈大更是一個繞不開的情結,錯過它,必是終生的遺憾。【詳細】
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八期)
中國風景園林網:本期介紹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排名第四的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有著畫卷般的校園美景、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建筑物、美妙的湖光山色,這里沒有大量的鋼筋混凝土建筑,【詳細】
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七期)
中國風景園林網:本期介紹最美大學校園第四名:深圳大學。深圳大學是經國務院批準,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的全日制綜合性大學。1983年成立,當年建校,當年招生,被鄧小平同志稱為“深圳速度”。【詳細】
中國最美大學校園系列展示(六)
中國風景園林網:本期介紹中國最美十大大學校園的第六名:清華大學。其實每個面臨高考的孩子心中都有一個清華夢,畢竟它是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雖然僅有極少數人能最終走進這個金色的殿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