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設計得越好,人們步行得越多
好的城市設計真的能“平等”地讓人動起來。圖片來源:AI生成
人們每天多走的那些路,不但是因為自己意志力爆棚,還有所住城市的“推波助瀾”?聽起來有點玄,但《自然》雜志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真的支持這個觀點——城市設計得越適合走路,人們就走得越多。
這項研究并不靠問卷或小樣本猜測,而是動用了超過211萬名美國智能手機用戶的“腳力數據”——就是手機里那個默默記錄你每天走了多少步的健康App里的數據。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利用這些海量真實數據,分析了人們在不同城市環境下的步行習慣。他們關注的不是靜態的城市地圖,而是“活”的行為:人到底走了多少步,以及他們搬到新城市后,步數會不會“隨地而變”。
科學家搬出了一個叫“步行評分”的神奇工具。這個評分從1到100,100分意味著你出門左轉是咖啡館,右轉是公園,對面是超市,而且街道短、路口密、人行道寬,完全不用和汽車“斗智斗勇”。比如紐約,就以89分高居榜首,堪稱“步行天堂”;而一些郊區或依賴汽車的城市,可能連30分都不到。
研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追蹤了5424名在3年內搬過家的人。他們是天然的“人體實驗組”,當從一個“車輪子城市”(比如步行評分僅48分的地方)搬到像紐約這樣89分的“步行友好城市”,他們的日均步數從5600步一下子躍升到7000步,這相當于每周免費加練了一節快走課。更妙的是,反過來也成立:如果有人從宜居步行城搬到了汽車依賴區,他們的步數也會應聲下降,身體仿佛在抗議:“這路沒法走啊!”
這種影響不分男女、老少、胖瘦,無論是青少年、上班族,還是BMI偏高的人群,城市環境對步行行為的影響都驚人地一致。換句話說,好的城市設計真的能“平等”地讓人動起來。
科學家們不滿足于觀察,他們假設了一下:如果每個美國人都住在一個對行人友好的城市,會發生什么?模擬結果顯示,將有額外11.2%的美國人達到美國衛生部門推薦的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標準,這相當于新增近400萬人邁入健康門檻,而這一切,不是靠健身房促銷,而是靠城市設計悄悄促成的。
這項研究像一面鏡子,提醒人們健康不只是個人選擇,更是環境的產物。也許未來規劃城市時,不該只問“車怎么開得快”,而更該想想“人怎么走更舒服”。畢竟,一個讓人忍不住想出門溜達的街角,可能比一萬句多運動的忠告都管用——那個你住的城市,會悄悄給了你一雙想走路的腿。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北京市屬公園暑期紅色游持續升溫
香山革命紀念地舊址、陶然亭公園慈悲庵、中山公園來今雨軒等北京市屬公園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持續打造定制化暑期服務與沉浸式“課堂”體驗,讓革命薪火代代傳承,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書寫生動注腳【詳細】
專家觀點:城市更新如何傳承與再生?
城市的歷史文化遺產不是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是【詳細】
第三屆國家公園論壇8月18日在成都啟幕
本屆論壇將以“守護自然瑰寶、共繪和合之美”為主題,重點展示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的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本屆論壇活動設置豐富多元,將通過搭建互學互鑒的高端對話平臺,系統闡述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國家公園治理全球理念與最佳實踐【詳細】
主題公園,充實多彩人生的“加油站”
據外媒報道,不久前,上海樂高樂園度假區開業。近期,一系列新的主題公園正在籌備中:即將成為全球最大樂高樂園的深圳樂園已在建設中;上海還將在2027年迎來“哈利·波特制片廠之旅”和全球最大的小豬佩奇主題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