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大運河沿線景觀風貌規劃設計綜合方案》出爐
千年運河,迤邐穿行。《大運河沿線景觀風貌規劃設計綜合方案》已由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規自局編制完成,大運河沿線圍繞“全域博物館 千年運河堤”主題,形成了三道系統、三層岸線、五區聯動的景觀風貌空間格局。
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規自局實施處項目經辦人榮光遠介紹,本次規劃研究范圍為大運河副中心段,長約17公里,針對兩岸建筑、綠地、橋梁及公共空間等面積約11.66平方公里范圍,開展整體設計和景觀提升。設計方案于2020年6月在全球范圍內啟動征集,評選出同濟建筑院、法國岱禾和天大聯合體兩個優勝方案,并組織清華同衡、市規劃院、市水利院等8家單位對優勝方案進行整合和深化研究,同步形成了堤防達標、歷史文化、濱水慢行等12個方面的專項規劃,弱化堤防對城市空間的割裂,打造高質量堤防工程和高品質濱水空間,使城市與自然有機融合。
綜合方案緊扣“全域博物館,千年運河堤”風貌主題,深化形成“歸屬之河、傳世之河、依存之河、流轉之河”的總體定位,塑造三層岸線,梳理打通現狀14處斷點,串聯五個主題區域,形成大運河生態文明帶文化景觀主脈絡。同時,綜合形成水利保障、文化旅游、交通系統等專項支撐,積極推進在城市濱水空間重點區段,由規自、水務、園林、文保等各行業主管部門共同探索研究“多線合一”的規劃管理機制,實現系統功能及景觀品質的整體提升。
三道系統 將打通現狀14處斷點
方案顯示,大運河沿線利用現狀園路、沿河道和新增快速通行道,形成安全游賞、功能兼顧、多行進空間復合的慢行網絡;結合兩岸五區風貌及景觀節點,確定最優騎行道和最優跑步道、漫步道選線,形成層次清晰的三道系統。“這個過程中將梳理打通14處道路斷點,實現副中心范圍內大運河沿線全線貫通。”規劃技術統籌、清華同衡設計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長于潤東說。
此外,各分區還會構建區域成環交通系統,尤其在匯五河段和聚活力段新增游覽觀光線路,服務運河精華段落,南側銜接大運河森林公園已有游覽觀光線路,并預留與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游覽無縫銜接的可能。
“三道系統結合濱水岸線綠地布設,通過對沿河及相交道路建立不同組織形式的聯系,可實現慢行系統游覽通達。”于潤東說。比如,在路段處預留與市政道路接口,結合自行車驛站及游覽車站點位置進行設置,實現人行和騎行的聯通。相交道路(橋區段)節點與市政道路采用立交模式,騎行系統通過路段進行聯通,步行系統通過設置坡道實現濱水慢行道的聯系。
方案還提出,構建三級碼頭體系,加強水陸聯動,形成常規水上游線+夜游線路的水上游線,構建電瓶車、公交車等多元化的方式選擇,實現多樣化旅游出行體驗;同時整合運河兩岸停車資源,提供充足旅游停車位,構建“停車+旅游”復合停車設施。
三層岸線 構建藍綠交織的城市濱水空間
根據方案,大運河沿線將塑造“親水、近水、樂水”三層岸線。
第一層為“古韻駁岸”,通過碼頭、駁岸、綠化等景觀設計,彰顯運河文物本體的歷史文脈;第二層為“活力長堤”,每隔200到300米設置一處景觀游憩場所,組織多種休閑活動;第三層為“城市林廊”,融合河道景觀與濱水第一層建筑界面,形成水城共融的城市前廳。
“古韻駁岸”層,將在最大化保留現狀駁岸的基礎上,塑造八種駁岸景觀,在重點區域塑造“楊柳狹岸”“花板石道”的通州運河道,強化京城運河水岸印象。
“活力長堤”層,將新規劃驛站與提升既有景觀節點,進一步豐富河岸生活,提升運河奧體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集中打造五河交匯與六環和大運河交匯處兩大區域級重要景觀節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層,按照人流密集段服務半徑250米、人流較少段服務半徑500米的標準,將設置約42處服務驛站,分為大型文化驛站、小型文化驛站和基礎驛站三類。其中新建驛站36處,提升改造現有驛站、建筑6處,進一步提高完善兩岸公共服務配套水平。
“城市林廊”層,延展濱河景觀氛圍,打通濱河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慢行聯系,進一步縫合濱河景觀與城市腹地,提升臨水界面的風貌,構建以運河為骨架的樂水空間網絡,增加小型商業空間、口袋花園等,激活臨河界面空間活力。
五區聯動 布局特色精品節點和景點
方案將大運河沿線劃分為“溯源流、匯五河、聚活力、歸平遠、入自然”五個主題區域,突出五河交匯文化旅游核和六環生態休閑核,并在濱水沿線塑造主次景觀節點。
“ ‘溯源流’‘歸平遠’‘入自然’三個區段已基本形成良好生態景觀本底,后續以整體控制和局部協調為主。方案重點突出‘匯五河’‘聚活力’兩個重要城市段的景觀詳細塑造。”于潤東說。
“匯五河”位于五河交匯處,基于源頭島平緩開闊、燃燈古塔空間統領等特點,構建慢行環線,塑造源頭島、大光樓等景觀提升節點,配置7處驛站和2處碼頭,形成古今交融、疏密有致的核心地標空間。
在源頭島節點,將結合現狀道路交通改造,采用景觀手法縫合通燕高速兩側城市功能和景觀,利用源頭島現狀資源,打造高品質智慧生態活力島。
在大光樓節點,通過改造通惠河橋及岸線景觀等方式,構建連續貫通的3公里步行系統,提升大光樓督糧文化展示功能,實現與燃燈塔、西海子公園、源頭島等周邊區域景觀一體化。
“聚活力”包含運河商務區,這一區段是城市活力重要承載區,重點打造運河2號地(包含現運河文化廣場)、西濱河路沿線和副中心站區沿岸等重點區域,配置驛站、碼頭和步行橋等設施。
運河2號地,綜合研究水上消防站、軌道交通22號線、排水泵站等城市功能,通過設置景觀、建筑、庭院3種新型堤防方式,滿足百年一遇防洪標準,統籌設計堤頂至常水位的公共景觀環境,打造堤景融合、隱形韌性、生態活力的城市濱水空間示范段。
為給市民提供更廣闊的親水空間,方案對現有西濱河路進行了提升。于潤東介紹,將道路向城市方向騰挪約28米,使濱水岸線空間寬度從6米拓寬到35米,重塑沿線城市休閑功能和濱河活力堤岸,完善驛站服務設施、增加景觀駐留節點、改造橋下空間,打造濱水互動全景公園。該工程近期啟動實施。
方案還結合副中心站綜合樞紐片區城市設計及開發,對該區域提出景觀、堤防、碼頭建設要求,以展示副中心城市門戶空間和運河風貌第一站。
四大片區 構建博物館展示格局
此次方案提煉出“全域博物館,千年運河堤” 主題。榮光遠介紹,全域博物館,指通過挖掘運河歷史文化,復原兩岸歷史遺跡,提升空間品質等手段提煉大運河價值,從而激活城市活力。通過再現大運河兩岸盛景,傳承運河精神,市民、游人既是體驗者亦是參與者,都將成為城市活力的一部分,呈現“全城入畫圖”的未來城貌。千年運河堤則指大運河遺產本體與駁岸空間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大運河最重要的元素,通過塑造兩岸景觀,告知世人中國大運河的物理存在與歷史價值。
綜合方案也梳理和整合了大運河沿線文化資源,大運河畔有現狀博物館兩處,分別為通州博物館、張家灣博物館;新建三處,分別為首都博物館東館、翁城博物館和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提升利用兩處,分別為寶通銀號和靜安寺。“未來,將充分利用這些文化資源講好通州故事。”榮光遠說。
方案以北運河為脈,六環為軸,依托燃燈塔及周圍古建筑群、張家灣古鎮、路縣故城、城市綠心四大片區,構建總體展示格局,結合沿線現有、新建和改建提升的文博場所形成博物館文化展示體系。
副中心黨工委管委會規自局副局長李偉介紹,在綜合方案基礎上已進一步提出實施項目建議,并協同各職能主管部門和建設主體詳細梳理形成了近期實施(十四五期間)及中遠期實施(至2035年)項目庫,涵蓋水務、碼頭、功能地塊、景觀、慢行系統、夜景照明、市政交通等7大類,并會同副中心發改局、通州區政府相關職能主管部門,堅持規劃引領與統籌實施相結合,有序啟動相關工作。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