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武漢經驗和模式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大力傳承弘揚長江文化,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22年初,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通知,部署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求各相關部門和地區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范圍包含了長江干流區域和長江經濟帶區域,涉及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青海13個省區市,是繼長城、大運河、長征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之后的第五個國家文化公園。自2011年以來,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就致力于長江文明戰略研究,助力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納入國家文化規劃體系,建議在武漢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先行(試驗)區的規劃建設。圍繞相關問題,記者采訪了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
激活長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請您簡要談談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戰略意義?
傅才武: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京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講話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戰略意義就蘊藏在長江文化的豐厚積淀之中。長江不僅僅是自然長江、經濟長江,還是一條“文化長江”。長江作為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承載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歷史記憶。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發展的路徑不同,長江與黃河“江河互濟”構成了中華文明的宏偉氣象,共同建構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我的老師、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馮天瑜就曾指出,東周以降,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雙峰并峙,“龍-鳳”齊舞,“風-騷”競輝,“儒-道”相濟,構造了中華文化“和而不同”的多元一體格局。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推動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文化工程。進入全球化時代,作為民族棲居地的長江成為了承載著中華民族過去—現在—未來的超級文化母體,奠定了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國家價值。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是將長江流域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及族群記憶、國家記憶以文化公園為載體進行保護、傳承與內化,形成了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與中華民族的典型象征,最終促進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將長江與長城、大運河、長征和黃河一起列入國家文化公園體系,有利于進一步強化國家文化公園對現代民族和國家的建構意義,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大體量和大結構中建立起大尺度的人文地理“骨架”,有利于做大做強中華文化重要標志,延續歷史文脈,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標識的傳播度和影響力,向世界呈現歷史悠久和絢爛多彩的中華文明,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通過建言資政轉化成政府決策依據
中國社會科學網:您較早地關注和倡議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請簡要談談緣起?在倡導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方面,您和團隊做了哪些工作?
傅才武:我們關注和倡議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緣起于2012年武漢申報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研究。武漢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之一,也是中國的地理中心。武漢的經濟、產業、交通、科技、教育等在全國的位置以及如何布局,國家戰略相對明晰。但如何建設武漢文化強市、湖北文化強省,當時的思路并不十分明確。其時,武漢僅僅是提出了“文化五城”的戰略規劃目標。我與我的老師馮天瑜教授一起,連續向湖北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兩份提案:《建設長江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構筑湖北“長江經濟帶”戰略支點研究報告》《規劃建設長江文明國家公園,塑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符號》。我們認為,21世紀人類社會因人口爆炸和淡水資源的稀缺將進入“大河文明”世紀,因此建議:規劃建設長江文明國家公園,形成湖北實施21世紀長江文明戰略的重要抓手,形成湖北和武漢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文化推動力量。這兩份提案率先提到了“長江文明國家公園”的概念,得到了當時湖北省委和武漢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和批示,也獲得了省政府授予的湖北發展研究獎,這算是我們從研究長江文化跨入到研究長江文明戰略、研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起始。
因為我院是國家部委與武大共建的文旅行業的智庫機構,資政服務本就是我們的職責。自2012年以來,我們先后向中宣部、國家發改委、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湖北省政府、武漢市政府等提交了20多份關于長江文明發展的研究報告和提案,有15份獲得省部級以上的批示。通過系列研究報告,我們研究團隊助力2015年長江文明館建成開放,2016年國家發改委將“傳承長江文明”寫入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導意見,2016、2018、2021年連續三屆國際“大河對話論壇”舉辦,2017年以來推進武漢長江主軸、長江新區、“長江文明之心”傳承示范區建設,2019年以來武漢江漢朝宗景區建設、長江燈光秀等重大項目實施。
2021年,研究團隊大力呼吁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列入國家“十四”戰略規劃,通過湖北的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分別向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提交提案和議案,引發高度關注。我本人作為首席專家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文化和旅游融合視野下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研究”,致力于推動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與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國家戰略相融合,充分發揮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研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制與路徑,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湖北省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先行(試驗)區”、“武漢市建設長江國家博物館”的咨詢建議。
依托特色文化資源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先行(試驗)區
中國社會科學網:湖北在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面有什么資源優勢?
傅才武:湖北地處長江中游,長江干流流經湖北省長達1061公里,占長江干流1/6,構建了湖北的生態基底、經濟格局、文化根基,是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命脈。荊楚文化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武漢地處江漢朝宗之區,是長江沿線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長江文明的樞紐城市。
湖北得長江眷顧,是中國乃至世界自然稟賦優越、發展潛力巨大的地域,馮天瑜教授將武漢的優勝處歸納為“水”—“通”—“中”3個特色內涵。進入21世紀,淡水成為不可替代的“第一資源”,而湖北和武漢是世界罕見的淡水富集區,是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所在地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是我國歷代特別是當代水利建設最大的實景展示基地;湖北是九省總匯之通衢,又是中國的人文地理中心、經濟地理中心、人口地理中心,具有建設現代物流和信息中心的天然地理優勢。近代以來,得益于“漢口開埠”“張之洞督鄂”兩大契機,湖北從中等水平的內地省區迅速崛起為中國近代工業、近代文教發祥地之一,成為辛亥首義之區,武漢因“淡水資源豐富、腹地市場廣闊、科教實力雄厚”被未來學家預言為“21世紀全球十大超級城市”之第二,這是湖北特有的比較優勢,也是支撐湖北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先行(試驗)區的底氣之所在。
打造武漢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先行(試驗)區,可在漢陽南岸嘴龜北片區(或長江新區)規劃建設長江文明與大河對話永久會址、長江文明博物館群、長江文物藝術品交易市場,以及長江文明高等研究院等,構建長江文化IP體系。基于前期研究,我們建議湖北和武漢:比照鄭州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在長江新區規劃建設2000畝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以“江漢朝宗·兩江四岸”為核心區,規劃建設以南岸嘴為核心、3.5公里半徑的“長江文明之心”,以南北向長江文化主軸、東西向山水人文綠軸帶狀連通,構建“一心兩軸,一橋兩山,兩江四岸,三鎮鼎立”的空間發展格局,打造世界級長江文化景觀和武漢名片。
以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為發展主線
中國社會科學網:如何發揮湖北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示范作用?
傅才武:湖北是長江沿線和長江經濟帶最重要的省份之一,也是自然生態長江、經濟長江和文化長江的交匯疊合地。湖北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我們將其定性為“先行(試驗)區”,以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為發展的主線,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理念核心,依托長江自然生態空間,串聯長江文化遺產,凝聚長江文明多維價值,形成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文化空間體系和全球傳播平臺,將湖北打造成為世界級長江文明傳承創新示范區。以長江文明的傳承創新和全球傳播作為橋梁,推動武漢走向世界。我們向湖北省、武漢市相關部門多次提出相關建議,主要包括:
一是推動湖北省、武漢市與武漢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共建長江文明高等研究院,進一步提升長江文明館,建設長江國家博物館,建設“長江文明與世界大河文明對話”全球論壇的永久性會址;籌辦長江文化產業國際博覽會,籌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發展基金等,形成長江文化高端影響力平臺,推進長江文明走向世界。二是推動長江中游楚文化大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以荊州紀南古城遺址、郢城遺址、熊家冢遺址、潛江章華臺遺址等為主體。三是集中打造湖北長江文化旅游帶,以長江為文化軸,串聯長江沿線主要旅游景區景點和旅游城市,促進長江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四是大力推動武漢成為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核心示范區域,依托武漢長江文明之心、長江主軸、長江新區、長江文明館、大河對話論壇、長江燈光秀、漢口歷史風貌區、武昌古城、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重大文化項目的基礎條件,先行先試,形成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武漢經驗和模式。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