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舊鼓樓大街建筑風貌提升 新增多處景觀節點
改造后的舊鼓樓大街,更顯露出濃濃的京韻。記者 方非攝
毗鄰鼓樓西大街和中軸線的北延長線,承接著傳統中軸與現代延長線的門戶,也是北京老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的重要節點,這就是京城著名的舊鼓樓大街。
昨天,記者從西城區兩會獲悉,舊鼓樓大街環境品質提升項目基本完成,北京核心城區又多了一條既浸透歷史文化韻味又散發簡約現代氣息的老街。
漫步在剛剛亮相的舊鼓樓大街上,抬頭一望,便可見海棠角樣式、冰盤檐等多種風格搭配的建筑,呈現北京傳統民居建筑風貌。恢復風貌重在細節,一個冰盤檐中透出匠心。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劉維巖說,整條大街60個點位建筑風貌的提升過程中,93%是通過“微修繕、微改善、微更新”完成的。
舊鼓樓大街位于什剎海-南鑼鼓巷文化精華區,傳統文化氛圍濃郁。改造前,這里的歷史文化形態被淹沒了,聚集了一批不符合首都核心區功能的業態。今年年初,西城區啟動了舊鼓樓大街環境品質提升項目,包括沿街立面保護提升、公共空間秩序重建重塑、交通秩序整治等,已初見成效。
這樣的改造只是起點,如何幫舊鼓樓大街找回歷史韻味成了什剎海阜景街建設指揮部的新課題。負責街面規劃的北京建筑大學設計師梁建說,相較于地外大街的商業氛圍,舊鼓樓大街以住宅為主。為了更好地展示北京傳統民居建筑風貌的多樣性效果,將墻面貼砌干擺、絲縫、淌白三種效果合理搭配使用,并采用整磚到頂、海棠池子、方池子、五出五進、圈三套五豐富墻面整體效果。
建筑細節上,海棠角樣式、冰盤檐組合、山尖樣式、門樓樣式、掛檐板樣式、朝天欄桿樣式、門窗欞條樣式的“菜單式”組合,讓舊鼓樓大街遠觀近賞皆有內涵。
在街面和民居完成提升的同時,舊鼓樓大街封閉綠地也張開“懷抱”,打造出一條花園式的漫步道。以花園小徑全線串聯起鄰里交往、商業互動、景觀視廊及街景呼應等功能,形成建筑前空間與帶狀綠地鑲嵌融合、共生共享的街景空間。
整條大街由北向南設計了6處景觀節點:妙緣匯聚、林蔭小憩、花間竹影、藤蘿鶯語、重樓綺望、嘉木入畫。其中,“重樓綺望”節點位于大黑虎胡同口北側,在現狀兩棵國槐下設置休閑廣場,形成最佳景觀視廊,可遠眺鐘樓;“嘉木入畫”節點位于鴉兒李記飯店的北側,結合現狀增設小廣場,在古槐的掩映下形成觀賞鼓樓和鐘樓的打卡地。
用少量的光,帶給老街溫情,保持原汁原味的古都歷史風貌。作為北京冬奧組委“點亮中軸線”的一部分,舊鼓樓大街景觀提升不只局限于白天場景。在改造過程中,夜景照明整體采用了低亮度弱對比的方式,主要采用暖色光、靜態光,突出住宅入口以及載體較好的商業建筑,對中高層現代建筑弱化處理,二層以上不設照明。
在本次街區公共空間的提升過程中,增加綠地面積1000余平方米,新增休閑場地約300平方米,新增坐凳40余處,維修現狀廊架3處,來年開春,廊架旁將栽上爬藤植物和花卉。同時,鼓勵居民認養綠植,調動參與熱情,實現共建共管共享。
目前,舊鼓樓大街的綠化景觀提升工程正在加緊收尾,預計明年春季整體亮相。屆時,完全亮相的舊鼓樓大街將成為串聯起鐘鼓樓、鼓西大街、地外大街和萬寧橋、南鑼鼓巷、什剎海的關鍵,形成連點成線、聚線成片的什剎海文化探訪路,助力中軸線申遺。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