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陽背街小巷治理提升 看這些街區更新經驗
小街小巷小胡同,既是事關百姓生活的城市“里子”,也是影響城市風貌的“面子”。截至目前,2021年朝陽區共完成146條背街小巷的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
朝陽區城管委把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作為推進城市治理的重點和深化文明創建的抓手,與街區更新、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等重點工作緊密結合,切實把背街小巷打造成為城市治理的亮點、文脈傳承的載體、和諧宜居的家園。如今,在朝陽,一條條背街小巷越來越“靚”,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實增強。
朝陽區高位推動背街小巷精細化整治提升,組建了主管區長牽頭負責、高位統籌的工作架構,構建部門、屬地聯動協同的工作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對146條年度任務進行摸底調研,一街一策建立有針對性、有個性化的整治提升菜單。同時,確立了工作議事、督查督辦等工作制度,確保工作過程中發現的重點、難點問題能夠得到及時、妥善解決。1613名街巷長、14314名小巷管家不斷加大街巷管控力度,累計共計解決各類環境問題14.5萬件。
目前,2021年朝陽區共完成146條背街小巷的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其中涉及市級民生實事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任務30條。示范引領,以點帶面,朝陽城市整體公共空間也在不斷靚化提升。廣渠路沿線新增兩處集生態、休閑為一體的景觀綠地。開展亮馬河沿岸建筑物景觀亮化,打造城市濱河夜經濟氛圍,沿線50棟建筑物已基本完工。京沈客專沿線及北京朝陽站周邊環境整治以大尺度綠化為核心,實施老舊林地改造、外立面整治等環境綜合治理,預計年底前可初見成效。
結合市城市管理委工作要求,朝陽區城管委注重以重大活動保障為引領,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籌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等重大活動,廣泛動員志愿者及轄區居民參與背街小巷日常環境治理,以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和高質量的市容市貌確保服務保障工作的順利推進。
望京小街
成為城市街區更新“樣板”
望京小街始建于2007年,全長380米,是介于萬科和方恒兩個大的商業綜合體之間的街區道路。周邊分布有大量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鄰近高密度居住小區。隨著城市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望京小街面臨著轉型與更新的挑戰。
針對望京小街存在的典型問題,朝陽區城管委將其列入重點街巷進行綜合治理,在多個方面創新,形成“望京模式”。改造后的望京小街,由原來的機非混行道,轉變成了一處集辦公、購物、休閑、生活、藝術、智慧于一體的國際化新型商街。目前,已經成為區域“網紅打卡地”,日均客流量達2.1萬人次,成為朝陽在街區更新工作中的“樣板”。“望京小街整治提升工程”經過層層評比篩選,已入選亞太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優秀項目庫。
針對交通治理痛點,建設了嗅探系統、導引系統等,科技賦能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探索在“城市大腦”發展背景下建成“小街之芯”,為停車管理、能耗管理、垃圾管理、防疫管理、車輛秩序管理和商業運營管理的綜合決策提供支撐,并邀請第三方評價機構對街區的發展和運行狀態進行長期觀測和研究。
更新升級后的望京小街環境品質大幅改善,實現了步行街的基本功能,徹底解決了街巷機動車、非機動車亂停放問題,各類景觀小品的點綴,讓小街更有活力。為實現“文化”留人、鎖客,堅持月月有主題、周周有活動、天天有精彩,從美食品鑒、特色市集、時尚大秀到藝術展覽、文明實踐,各類特色活動受到大家廣泛好評。
在長效運維上,成立以小街黨建協調委員會為核心,以運營管理委員會和商戶自治聯盟為支撐的“三駕馬車”治理架構,引入城市物業運營,設立“資金池”,形成街區經營收益反哺街區運營的自平衡運營模式,建立定期會商、活動審批和監管機制,突出可持續共治理念,讓小街始終保持特色與活力。更新后,望京小街周邊群眾城市生活的便利性、多樣性、宜居性均有了較大提升。
小關街道高原街
打造和諧宜居美麗社區
高原街位于小關街道,北起北四環東路、南至文學館路,全長607米。改造前的高原街道路狹窄,占用人行道混亂停車,致使居民沒有可行走的人行道;附近小區生活垃圾清運速度慢,經常出現垃圾桶滿冒問題,引發居民投訴。
針對街巷存在的各類問題,經過前期廣泛調研,朝陽區城管委充分調動資源,全面完善高原街基礎設施,修建地埋式垃圾站,并將圍墻化身為宣傳陣地,打造成垃圾分類文化宣傳墻。
在街巷治理中,朝陽城管委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美化環境。對整體路面進行修繕,拆除街巷大門前指示牌,更換為景觀石,提升街道整體形象;更換破損圍欄,設置景觀燈,修補破損花池,進行綠化修剪,美化社區形象,打造和諧宜居的美麗社區。同時,拓寬生活垃圾處理渠道,將學校旁邊的高原街垃圾樓,建成現代化地埋式垃圾站,實現無臭靜音處理垃圾和垃圾清運不出社區,還校園書香。
此外,還在街巷打造“垃圾分類”主題文化墻,舉辦“如果圍墻會說話”主題活動,形成垃圾分類、低碳生活、文明出行等多個主題,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理念的傳播與踐行,文化墻也引發了居民廣泛關注和打卡拍照。
亮馬河北側濱河路
成為網紅打卡地
亮馬河北側濱河路位于三元橋燕莎商圈南側,緊鄰第三使館區,全長870米。改造前,由于沿河單位綠化封閉、私搭亂建等原因,道路平均寬度不足兩米,且不能沿河貫通,導致居民出行不便。改造后,沿河單位騰退停車場、開放綠地,拆除違建,建立親水平臺,重新鋪裝道路,環境得到顯著提升,與周邊商圈聯動成為朝陽區的網紅打卡地之一。
針對沿河濱河路的實際情況和存在問題,從設計之初便將濱河路的改造與河道整體提升兩項工作進行充分結合,創新工作方法,爭取沿岸單位參與共同治理。前期拆除騰退期間,共拆除各類私搭亂建326平米,騰退停車位38個,同意納入改造的綠地1300余平方米,實現了北側濱河路的全部貫通。
濱河路的改造,堅持生態優先原則,依據實際情況設立命運共同體廣場、親水平臺等,實現“建筑物-綠地-水岸”的無縫銜接,為沿線的居民和企業帶來了水綠相融的美景,也為商圈增添了人氣和活力。
亮馬河北側濱河路服務周邊7個小區和12棟商務樓宇,過去群眾對濱河路的道路不平、綠化單一,沿河道路中斷等問題印象深刻,街巷整治提升以后,該道路環境煥然一新,成為周邊居民和樓宇工作人員休閑娛樂的場所。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