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教授:上海需要怎樣的“新公園”?
上海正在全力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和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僅今年就將有超過120座新公園揭開面紗,其中一半為口袋公園。
與此同時,日前,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向全體市民發起環城生態公園帶“金點子”征集活動,力爭打造更多市民認同、喜愛并為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服務的多功能生態空間。
如何將上海打造成為更令市民引以為傲的“公園城市”?本版將于近期推出“我的城市,我的花園”系列訪談,邀請各路專家學者,一起探討與上海打造“公園城市”相關的前沿課題。
首篇對話,我們請來同濟大學景觀學系副主任金云峰教授。金云峰教授在公園、建筑、景觀、綠化、環境等領域深耕多年。在他看來,當上海城市綠意由“淺”入“深”,讓整個城市成為更具活力與創新力的“家園”,成為上海打造“公園城市”的要義所在。
“公園城市”有了2.0版: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
解放周一:根據最新發布的《關于推進上海市公園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上海將建成公園城市,上海的公園總數將增加到1000座以上。很多市民對“公園城市”的提法并不陌生,但對于“1000座公園是個什么概念”很是好奇。
金云峰:1000座公園是什么概念?我們可以看這樣一組數字:截至2020年底,上海公園數量為406座。那么,也就是說,在未來5年,上海將新建公園近600座,年均新增100座以上。
盡管新增的公園數量十分可觀,但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如今的公園打造已形成了一個完整且有梯度的“城鄉公園體系”。從全市層面來看,公園類型涵蓋國家(級)公園、區域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社區公園(鄉村公園)、微型(口袋)公園等。換言之,新增的公園類型不會簡單集中表現為某幾個類型。
從空間分布來看,中心城區方面,將主要結合街頭綠地改造、單位綠化開放共享等方式,建設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使中心城區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5%;郊區方面,將推進鎮級公園建設,實現“一鎮一園”,同時利用現有林地資源改造建設鄉村公園,基本實現“一村一園”;五個新城方面,將加快建設環城森林、楔形綠地、大居綠地、生態廊道等生態空間,使五個新城平均森林覆蓋率達1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0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
此外,根據規劃,上海將推進重點發展區域和轉型區域的綠地建設,建成一批大型標志性公園,以及莊行、合慶、漕涇等一批郊野公園。環城生態公園帶大生態圈方面,將推進外環綠帶功能提升和楔形綠地建設,探索吳淞江等生態間隔帶建設,聯動打造五個新城“環新城森林生態公園帶”,基本形成“一大環+五小環”環城生態公園帶體系。
解放周一:“千座公園”概念的醞釀和提出,從數量上,為上海實現“處處有公園”打下了堅實基礎,也體現出上海打造公園城市的決心。但比空間建設更難的,是公園品質的打造與錘煉,是讓市民切切實實感到“家在公園中”的美好。
金云峰:沒錯。簡單來說,首先是“各美其美”,公園建成后要能夠實現可持續的發展、運營、維護。然后,就是“美美與共”,使每一個公園無論是何種規?;蛐螒B,都可以與其周圍的城市空間融合發展,成為市民更美好生活的空間依托。
誠如“公園城市”思想的提出,非常強調公園城市與生態價值之間的關系。但這里面所看重的生態價值,不是簡單為生態而生態。如果說,“公園城市1.0版”強調了把公園城市打造作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一個重要的落腳點,那么,到了“公園城市2.0版”,公園的系統化建設如何為城市發展打造新的增長極、為城市軟實力的提升創造更好條件,就成為更核心的關切與挑戰。
過去,我們在討論“城市公園”打造時,經常會拿一些世界知名花園城市的成功經驗、案例來對標。結果,我們發現,整個城市層面的公園建設邏輯是可以借鑒的,比如先提升整個城市的綠化覆蓋水平,然后提升社區公園的覆蓋水平、強化口袋公園的就近服務、提升開放林地的休閑功能等,讓城市處處有公園、公園處處有美景。我們還發現,公園城市的打造往往需要以經濟發展為依托,有好的經濟基礎打底,公園建設才可能持久發力、收獲“時間的復利”。但最難學的部分,可能就是“因地制宜”的本地化營造。
每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基底不同、自然生態基底不同,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目標不同,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實現生態價值轉換效益的最大化,才有可能真正將公園打造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的提升緊密結合起來。
全要素“氛圍營造” 考驗跨界協作能力
解放周一:說到公園城市“因地制宜”的本地化營造,在您看來,上海今后可以在哪些方面深化探索?
金云峰:從規劃的角度而言,上海目前的公園建設已經進入更注重“因地制宜”的本地化營造階段。
比如,上海今年將新建的公園中,有一半為口袋公園。這意味著,有相當數量的新公園將在市民身邊涌現。而隨著我們的中心城區普遍進入“存量更新”階段,用地較為緊張,一方面,口袋公園必須因地制宜,從規劃、設計到管理、運維,都需要與其所處的社區環境高度融合;另一方面,評價其效能的方式將明顯區別于對傳統公園的評價方式,其“為市民服務”的一面將得到更充分的重視和彰顯。
過去,公園往往是作為一個個獨立的綠化園林單位存在。對于園林管理部門來說,它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公園內部的基礎設施維護和綠化養護。一般來說,公園里的花草樹木養護得好、整個公園的氛圍不錯就行。但現在,市民們對公園、綠地的期許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希望通過公園、綠地實現的休閑健康生活內容有了較大范圍的拓展和延伸。
以往,市民前往一個公園,看到滿目的綠意,有一些簡單的休閑游藝設施,有可以休憩的長凳,就會覺得不錯。但現在,如果一個公園里僅僅有這些,市民恐怕未必能夠滿足。關鍵問題就在于,如今,市民眼中的公園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公園。它可以是一個“休閑空間”,也可以是一個“體育鍛煉空間”,最好還是一個有格調、有文化、有活動的“公共文化空間”。即便是一處綠地,也因使用者期許發生變化,需要在功能和服務內容上拓展、延伸。如今的公園管理單位遇到的最大挑戰,莫過于公園的管理和維護內容已發生了質變,僅僅做好綠化養護,已跟不上市民需求的變化了。
當下,一個可以讓市民滿意的公園,一處大家樂于前往、能夠兼容“獨樂樂”與“眾樂樂”的所在,需要全要素意義上的氛圍營造。理想中,它最好還能夠為全年齡段的市民服務。
解放周一:您用了“全要素意義上的氛圍營造”這組詞。
金云峰:是的。我之前遇到一個案例,園林綠化部門牽頭落實一處街心花園的營造。因為基地面積不大,他們為了一個問題很是苦惱:如果要確保一定比例的綠化覆蓋,真正能夠讓市民停留下來休憩的設施就很難布設;如果休憩設施布設到位,綠化就能更多體現氛圍營造功能,以小型樹陣、花池、垂直綠化裝置等為主,傳統意義上的綠化面積就非常有限。遇到此類問題,恐怕就需要我們打破既有的觀念,站在新的視角謀劃一處綠地空間合宜的使用方式。
面對市民更為復雜多元的日常生活需求,我們不妨突破以往“綠地”模式下單純增加空間綠量的方式,更多關注以人為核心的空間使用效能提升。而且,所謂“全要素意義上的氛圍營造”,其實可以通過跨部門、跨領域的協作來完成。對于新建公園,可以在設計伊始,就以社區生活圈的市民休閑生活需求為主要考量要素,通過設計將公共設施與綠地空間更好耦合。對于已建成的公園、有一定歷史文化積累的公園,可考慮搭建一些綠地空間社區共享共建平臺,以滿足不同人群公平共享的精細化布局、配置需求,推動綠地空間更好地為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服務。
小型主題公園的實現途徑:以“休閑生活圈”為據點
解放周一:據悉,在今年有望與市民見面的120座新公園中,有一半為微型(口袋)公園。有市民建議說,家門口的這些公園可否采取主題化的方式來打造,形成一些有地域特色的音樂公園、戲劇公園、體育公園。類似這樣的暢想,一般可以通過怎樣的途徑來實現?
金云峰:類似這樣的微型公園,可能規模不大、綠化種植面積有限,但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成為一個個經得起細細品味的、市民身邊的休閑活動據點。
這樣的公園要想打造得更好些,一個是要“接地氣”,以自己所在的社區、區域為據點,和周邊的公共文化設施、服務設施銜接好,形成巧妙的組合;一個是可以借鑒“城市更新”的辦法,不奢求一步到位,而是通過“參與式規劃”“社區營造”等方式,使空間能夠承載的內容和活動貼近所在社區的文化特點、市民需求,逐步更新、調整到一個比較理想的狀態。
小型主題公園的活力源于特色和對需求的敏銳把握。那些能夠將所在社區的傳統、文化、特色、生活、需求巧妙、妥帖地結合進去的項目,往往能夠和所在的社區更好地融合,成為社區居民喜愛的休閑生活據點。
解放周一:您所說的“休閑生活圈”,是否恰與上海提倡的“15分鐘生活圈”高度重合?
金云峰:確實可以逐步推進“休閑生活圈”?,F在提倡的“15分鐘生活圈”規劃主要以市民的居住點為中心考慮其生活的步行便利度,在目前的推進中,主要考慮了基本生活設施的配套,還要將市民的休閑作為高品質生活需求考慮進去。我想,在不遠的未來,市民的休閑生活需求也會成為此類規劃的重要關注對象,畢竟,休閑生活已經成為越來越多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對于微型公園而言,設計不是主角,城市以及城市里那些真正值得沉淀下來的東西(人的情感、記憶、故事)才是主角,切不可本末倒置。而要實現這一點,公眾參與非常重要,也給園林綠化部門的跨界資源協調、組織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