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加速花木行業洗牌
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經國務院第132次常務會議修訂通過,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這是《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的第二次全面修訂,是保證2019年新修正的《土地管理法》順利實施的重要法律武器,對增強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確保國家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具有重要意義。
對花木從業者而言,土地是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例》中的諸多規定值得花木從業者、工程建設方關注和思考;響應政策號召,推動花木行業健康發展,是花木從業者的努力方向。
施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
《條例》在土地管理法確定的制度框架下,聚焦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等重點問題,進一步細化相關制度措施,強化對耕地的保護,針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以及“合村并居”中違背農民意愿等突出問題,進一步明確制度邊界,強化法律責任;同時,加大了對土地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確保土地管理法得到全面貫徹實施。
嚴格控制耕地轉為非耕地。《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并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具體辦法和耕地保護補償實施步驟由國務院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規定。”
同時,非農業建設必須節約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需要將耕地轉為林地、草地、園地等其他農用地的,應當優先使用難以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
為保護好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條例》對土地征收制度作了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一是細化征收程序,二是規范征收補償,三是強化風險管控,四是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值得注意的是,《條例》在總結全國部分地方實施耕地保護補償制度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對建立耕地保護補償制度作出了明確規定。
《條例》第九條還規定:“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應當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權限,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準。”
也就是說,如果經營者想利用荒山、荒地種植花木,必須要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只有獲得同意后,才可進行生產。若擅自占用,則屬非法占用土地行為,會受到相關處罰,嚴重者還會觸犯法律。
《條例》對耕地保護的嚴格程度,需要花木從業者高度重視。
多地積極落實清退補償政策
記者了解到,目前,退苗還糧已在全國各地陸續啟動。
浙江省率先啟動退苗還糧。
今年2月,義烏市“打響第一槍”,每畝地最高補貼3萬元。
4月,杭州市蕭山區發布相關補貼政策,大苗每畝補貼2500元,小苗每畝補貼1500元。蕭山從2010年開始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2017年底建成糧食功能區159個,共15.61萬畝,非糧化作物地塊面積4.68萬畝,其中苗木4.1萬畝,2020年底清退1萬畝,其中糧食功能區7800畝。
蕭山農業農村局高工邱春英表示,浙江省要求,兩年完成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任務,今年蕭山區要完成4.1萬畝清退目標。
今年5月,江蘇省宿遷市發布《宿遷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征地涉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標準的通知》。《通知》明確生產性花木苗圃,不分品種,凡可遷移的,按每平方米11元計算遷移費;不能遷移的,按每平方米13元給予補償。用于庭院觀賞地栽花木,不分品種,按每平方米13元給予補償。盆栽花木不予補償。根據標準,花木生產苗圃每畝最高補貼8667元。
北京市部分區域也開始著手清退工作。
北京林木種苗產業協會秘書長王亮表示,協會及時了解會員在復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匯總整理了關于“落實苗圃復耕,維護企業權益”的建議書,并報呈行政管理部門。
6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切實做好耕地保護空間劃定與園林綠化資源保護工作的函》。
函中明確:各區政府應建立有各區園林綠化部門參與的協同選址機制,建立園林綠化資源保護的“黑白”名單制度。對作為種質資源庫、良種基地、優質苗圃、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等發揮行業引領作用的苗圃,北京“名特優”果品果樹基地、林果類農業文化遺產資源、“京字號”古老果樹資源,不應納入耕地補劃范圍。而對于經營者自發種植的苗圃、經濟林、用材林等,以及小、散、低效苗圃,如經營者有意愿退出,經區園林綠化部門認可后,可以納入耕地補劃范圍。
目前,北京市多數苗木企業對圃內具有較高科研價值和較大規格的苗木進行了移栽,另有一些企業對圃內部分苗木進行了售賣。對不具備移栽條件的創傷苗、病害苗,以及移栽過程中產生的枝、干、樹葉等進行了粉碎處理,粉碎物將作為有機物還田,最大限度地保護環境和耕地。
退苗還糧加速花木行業洗牌
對花木行業來說,品質時代已經到來,退苗還糧無疑加速了行業洗牌,落后產能被淘汰,附加值高的精品苗被留下和賣出。
我們要相信,退苗還糧的背后雖有從業者的無奈,但也存在機遇。
很長一段時間,花木行業成為產業鏈程度低、低端落后、門檻低的代名詞,從業者也曾經歷過一段行業暴利期。但好景不長,隨著景觀建設理念的升級,應用方的需求在不斷提高,有苗不愁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炒小苗、苗木在苗圃間相互流通的方式終將被淘汰。
還有很多苗圃經營者存在以數量取勝的經營理念。他們認為,苗圃面積大、品種數量多就能在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在未來,這種大規模的擴張方式將不再提倡,或許小而精的苗圃更能受到市場青睞。
其實,花木產業存在的問題早在退苗還糧政策提出前就已凸顯。
好品種、高品質、標準化已不再是花木參與行業競爭的加分項,而成為設計應用的“準入門檻”。常規產品、“大路貨”將慢慢退居二線。
這一點在2012年上海迪士尼項目建設時就已初現端倪。
當時,美方設計樹種有600多個,每一種數量都不多,但除個別垂枝樹種外,其他苗木統一要求是全冠苗,必須有明顯的中央主干,分枝均勻,截干后重新發冠的苗木不論樹冠多么豐滿一律不要。此事在國內苗木行業引起很大轟動。
中標的綠化工程公司在全國各地到處找苗,然而苗圃里自然樹形的全冠苗卻寥寥無幾。現在看來,建成的迪士尼公園里的綠化效果足以令業內人士折服。
事實上,近些年來到歐洲考察的國內同行越來越多,歐洲苗圃的設施之完善、苗木品質之高、流通之順暢令很多人大為贊嘆。
正是這樣,吸收學習國外苗圃建設長處,發展適合國內環境的中國特色苗圃也正悄然而生。他們的基地不僅是應用機械提升效率,標準化生產,一些還采用全地膜、全容器化生產,使用噴、滴灌設施結合進行水肥調控。
或許,在退苗還糧的大背景下,苗圃借勢轉型發展不失為一種上上策。清退一批“殘次品”,留下、培育更多精品,讓專業化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或是與當地相關機構合作,在培育苗木的同時,開發生態、文旅、扶貧等項目,以獲得穩健的土地支持。
這一切不僅僅是為了響應國家政策號召,也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更是希望產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企業必須做的事。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