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城市公園,簡約而不簡單
據統計,在巴黎市區,不論從何地出發,步行500米半徑內總能到達一處城市公共綠地。擁有18個大型城市公園和幾百個街頭公園、花園、林蔭步道的巴黎,也被稱為“公園里的城市”。
19世紀下半葉,拿破侖三世開始大規模地進行城市改造,公園在城市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在此后的150多年里,巴黎見證了數次大規模的城市公園運動,留下了眾多的城市公園杰作。
這些公園有何特殊的魅力?
城市中的公園等綠色空間與人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城市的規模越大,對公共綠地的需求也就越大。在巴黎,人們越來越多地討論如何開辟、保護城市的自然風貌和生態資源,以改善城市生活的環境質量。
巴黎城市公園建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法國第二帝國時期,在拿破侖三世的強力支持下,奧斯曼主持領導了一場規模宏大的城市改造運動。這一時期的城市建設奠定了巴黎的基本城市面貌,同期的城市公園建設能夠有機地融入城市的整體空間。在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盛行時期,園林的發展與其他藝術一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間,巴黎不僅增加了許多城市園林,建設水平也有了極大的提高。
進入21世紀,雖然巴黎新建的城市公園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規模上都不能與過去相比,但風景園林師在城市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隨著越來越多的風景園林師和建筑師合作參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21世紀以來巴黎建成的項目普遍具有很高的藝術品質。
重新定義城市公園
一談到巴黎的公園,很多人的腦海中或許會浮現出畫家喬治·修拉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畫中,穿戴講究的人們在這座工業化城市的綠色小島中享受著陽光。
那么,21世紀的巴黎公園又是什么樣?
在由法國政府于1982年發起的設計競賽中,伯納德·屈米設計的法國拉·維萊特公園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在這個項目中,屈米超前的理念走在了當時城市公園的設計前沿。
拉·維萊特公園位于巴黎市東北部,該場地在19世紀曾經是屠宰場。這座屠宰場建造于1867年,1974年停止使用之后,這片面積達55公頃的場地得以保留重建。園址上有兩條開挖于19世紀初期的運河,東西向的烏爾克運河將全園一分為二,分成了南北兩部分。北區有國家科技展覽館,展示科技與未來的景象;南區有鋼架玻璃大廳和音樂城,以藝術氛圍為主題。南北向的圣德尼運河是出于水上運輸之需,從公園的西側流過。這兩條近乎直交的運河成了公園與城市交融的紐帶,同時也是公園重要的景觀構成要素。
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舉辦了一次方案征集競賽,目的是將城市傳統公共空間進行現代化改造,因此邀請了諸如扎哈、庫哈斯等國際知名建筑大師進行方案設計。競賽的主題為“21世紀的城市公園”,而當時正值法國園林復興運動的初期,人們都盼望著能建造一個與以往園林風格大不相同的作品,重新定義城市公園。大賽的設計要求明確指出:它將是一件在藝術表現形式上“無法歸類”的,并由杰出的設計師們共同完成的作品。
在那次競賽中,伯納德·屈米奪冠,這位建筑師以一種別致的方式來表達當代城市理念。屈米將公園視作城市空間的延續,他呼應了20世紀后期的城市發展特征,即城市范圍愈發廣闊,其特征性逐漸降低,甚至缺乏人情味。而這座公園則模仿了城市中的迷失感,場地的標識感不強,道路也并不規則,讓人們身在其中有種迷失的感受。為了削弱公園的場所感,屈米刻意回避了場地的原有功能,他認為這樣一來,人們的行為會更加來自內心。
在實際設計中,屈米追求一種與傳統園林截然不同的效果,他提出了一個空間上以建筑物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為輔助、自然景觀與建筑相互穿插的建筑式的景觀設計方法,采用了一種獨立性很強的、非常結構化的布局方式,以點(名為“folies”的紅色構筑物)、線(不規則的線性道路)、面(綠色景觀區域)三個分離的體系重疊在整個園址上,構圖十分嚴謹和緊湊。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名為“folies”的結構在建造之初雖然沒有實際的功能作用,卻成為人們對公園的記憶點。設計師最初的構想是讓人們在穿過公園時不經意地偶遇某個構件,并由這些紅色構件充當這座大型城市公園的指向標。
對屈米來說,21世紀的巴黎公園也許就是人們欣賞各個“folies”、沿小道行走,最終產生相互影響的場所。后來,隨著游人增多,紅色的“folies”也逐漸派上用場,成了園內的小型站點,作為信息中心、飲食小賣部、咖啡吧、手工藝室、醫務室等使用。
為所有人設計的主題花園
與凡爾賽宮中的小園林一樣,主題花園也是拉·維萊特公園中最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滿足了不同文化層次及年齡游人的需要。
在“鏡園”中,大片歐洲赤松和楓樹林中豎立著20塊整體石碑,石碑一側貼有鏡面,鏡面內外的景色相映成趣,使人難辨真假;“風園”中有造型各異的游戲設施,是讓孩子們流連忘返的地方;“水園”著重表現水的物理特性,水的霧化景觀與電腦控制的水簾、跌水或滴水景觀經過精心安排,同樣富有觀賞性,到了夏季又會變成兒童們喜愛的泳池;“葡萄園”以臺地、跌水、水渠、金屬架、葡萄苗等為素材,藝術化地再現了法國南部波爾多地區的葡萄園景觀;下沉式的“竹園”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氣候,由30多種竹子構成的竹林景觀是巴黎市民難得一見的“異國情調”;處于竹園盡端的“音響圓廳”與意大利莊園中的水劇場有異曲同工之妙;“恐怖童話園”則是以音樂來喚起人們從童話中獲得的人生第一次“恐怖”經歷;“少年園”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游戲設施來吸引少年們,架設在運河上的“獨木橋”讓少年們體會走鋼絲的感覺;“龍園”的焦點是以一條巨龍為造型的滑梯,它吸引著兒童和成年人,共享滑滑梯的快樂。
在建造之初,公園的目標就被設定為一個屬于21世紀的、充滿魅力的、獨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義的公園。它既要滿足人們身體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時又是體育運動、娛樂、自然生態、科學文化與藝術等諸多方面相結合的開放性的綠地。并且,公園還要成為各地游人的交流場所。
如今的拉·維萊特公園是深受喜愛的開放城市綠地,公園中隨時都充滿著各種年齡、各種背景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青年人在草地上踢球、在路上玩滑輪,兒童在主題園中游戲,老人在咖啡店外的大遮陽傘下品著咖啡,各地來的游人或徜徉在綠蔭與陽光中,在各異的主題園感受驚喜,或參加公園安排的豐富活動……公園充滿了城市居民與各地游客互相看、同歡樂的樂趣與生機。
對綠椅子產生特殊情懷
巴黎人向來熱愛在公園內曬太陽、社交,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市區內的室外綠色空間顯得彌足珍貴。在一眾小公園中,杜樂麗花園一直是備受青睞的那一個。
杜樂麗花園位于盧浮宮與協和廣場之間,原為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王后美第奇的私產。當時,杜樂麗花園還是杜樂麗皇宮,它一直作為國王王后的寢宮,也是皇帝大開宴席的地方,因此華麗不凡。
后來,凡爾賽皇宮落成,國王遷出,杜樂麗花園一度被冷落。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后,巴黎人強制路易十六從凡爾賽皇宮遷往杜樂麗皇宮。而當時的杜樂麗皇宮已淪落為國家的議壇,國家議會、革命委員會、元老會等等都在這里開會,直到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各種驚天動地的大事層出不窮,杜樂麗皇宮成了權謀家的決戰場。
1792年8月10日一大早,路易十六在杜樂麗皇宮中接到消息。聽說帝制被廢,路易十六自知大難臨頭,于是帶著全家跑向議會,可是中途被截,于是保皇的與倒皇的雙方在杜樂麗皇宮展開戰斗。戰斗中,許多人傷亡,杜樂麗皇宮也一度荒廢。
如今的杜樂麗花園是一個很大的花圃,向游人開放。雖然不見往日的繁華,但其中因有許多雕像被稱為“露天博物館”。栗樹、檸檬樹以及五彩繽紛的花朵為杜樂麗花園帶來靜謐。巴黎人把它視為后花園,常去那里聚會、散步,享受新鮮空氣,打發閑暇時光。
網友綠洲告訴記者,在巴黎待過一段時間的人,都會對綠椅子產生特殊情懷。在杜樂麗花園,趕上很棒的天氣,法國人會隨手拿起公園里的綠椅子,選定一個位置,隨后在陽光下躺一天,看書、作畫、發呆,偶爾和身邊人聊聊天,或者小酌一杯。而他在巴黎最享受的時光,也是在杜樂麗花園的圓形水池邊坐一坐,任憑愜意的微風拂過臉龐,周圍高大的樹木會為人們送去陰涼。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