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城向綠中生
“人們為了活著而聚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這是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從公元前5000年左右,人類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兩河流域那刻起,城市,就成為人類靈魂和肉身的安放之所。
從鄉村到城市,從小城市到大城市,從大城市到特大、超大城市,人們總是在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城市。從16世紀的“烏托邦”、18世紀的“理想城市”、19世紀的“田園都市”,再到近代的“生態城市”,一系列的理論、主張和模型,無不在探索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
面對世界城市發展的共同困境,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四川視察時提出了“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的重大要求,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順應“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時代潮流,成都再次向世界推出城市的轉型探索。
看空間:小組團避免“攤大餅”
沿著成都的城市中軸線一路向南,走進天府新區,在遠山與藍天交互輝映下,清清湖面上鷺鳥翩翩,巍巍樓群中創意連連,綠道蜿蜒穿梭于湖畔綠林,游人帶著笑意享受自然。依托原有的自然山體,2018年對公眾開放的鹿溪智谷綠道將鹿溪古河、楓楊林帶、苗圃院落、農田鄉道有機結合,打造出了野趣盎然的林下生態綠道,形成了“山水林田路湖”的生態格局。市民胡周告訴記者,以前在老城區住雖然也有公園,但是一到晚上和周末人擠人,完全沒有休閑的感覺。而在這里,不僅景美,人也不多,簡直是國際級的享受。
“2013年時,這里的大部分地方還十分荒涼。”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規劃建設國土局PPP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邱偉,從新區開始建設時便在這里扎了根,對于新區的成長歷程更是熟稔于心,“建設鹿溪智谷的時候,我們保留了鹿溪河的老河道,并以鹿溪河為紐帶,串聯起白沙湖、興隆湖、籍田湖,形成‘一河連三湖’的生態體系”。手指著鹿溪河邊的建筑,邱偉說,這里相比過去的城市建設最大的不同,就是將傳統的城市格局劃分為5~30平方公里不等的小組團,組團之間通過生態用地進行隔離,綠道游走于生態和城市組團之間,讓城市與生態更好地融合發展,達到城綠相融的空間格局形態。
小組團的發展概念,記者在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翻看土地利用臺賬時進一步得到了證實:2018年,成都直管區共有32宗經營性用地上市,涉及面積4196畝。“土地供應量不算大,但卻精準保障了紫光芯城、航空大世界等重大項目的用地。這主要得益于天府新區以產出為導向的土地資源管理改革,通過土地投資強度和土地產出水平的雙控約束,形成了規模集中、要素集聚、產業集群、用地集約的土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新格局。”天府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創造了城市發展的新傳奇,然而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問題。“大而不當的發展失衡,一直是城市規劃建設的痛點。”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一針見血。
公園城市如何建得更為科學?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說:“公園城市的核心價值,在于更加體現以人為本和不忘初心,建設城市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去實現一個經濟指標,更是要為了讓大家生活得更好。”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城市設計中心主任李楠也認為:“公園城市是一個點線面的系統,不能只是一個天大地大的公園,要有點有線有面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系統。”
在借智引智的基礎上,通過一年的建設,成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利用天府綠道、城市公園、產業功能區建設等系統性規劃,打破傳統城市向外“攤大餅”式的圈層發展思維慣性,以及人口分布與生態、生產要素的時空錯位。
邱偉進一步舉例說:“像成都科學城,我們一共規劃了12個小組團,這些小的城市組團與面積約4平方公里的興隆湖區域良好生態環境交融,形成了產業、城市、綠色生態相融合的規劃布局。人不用都往一個地方擠,城市病發生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很多。”
觀生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每當暮色降臨、華燈初上,乘船沿錦江而下,河道兩岸呈現出“光影走廊”“熊貓爬塔”“東門碼頭”“花重錦官城”等一系列頗具天府文化元素的夢幻光影盛宴,再現了杜甫詩中“門泊東吳萬里船”的繁榮景象。這是錦江綠道中兩江環抱區域示范段的重點項目——“夜游錦江”,自今年春節開門迎客以來,持續火爆。
“以前河道窄,水也臭,現在水干凈了,還可以行船。”家住江灘公園附近的楊蘭,今年已經73歲了,她見證著錦江周邊環境的變化,“建綠道以后,我和老伴每天都會走上幾公里,現在不用跋山涉水,就能感受最原生態的美景。”
錦江水治理,是與錦江綠道建設一體推進的。一年治污,兩年筑景,三年成勢,隨著錦江綠道一期建成78公里,一個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綠環正在形成。
美,得來不易。一年來,成都市開展了關于“公園城市”的系列研究和建設工作。不僅將公園城市相關內容納入了正在編制的國土空間規劃,還請來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校科研單位,組建了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
在4月22日召開的首屆公園城市論壇上,成都市規劃與自然資源管理局副局長曾九利詳細介紹了《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到2020年,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使公園城市特點初步顯現;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開創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到2050年,全面建成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形態。
曾九利說,在服務“人”的方面,規劃中包括了營造“公園+”開放舒適的公園街區,增綠增景,拆墻透綠,讓市民在城市中感受自然清新。建好“城”,包括規劃長度達1.69萬公里世界最長綠道,推進1275平方公里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建設,打造世界級品質城市綠心、國際化城市會客廳,這都是美化“境”的重要內容。規劃中還明確了加快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生物多樣性,將綠色福利惠澤市民,把生態空間留給明天等要求。提升“業”則包括發展綠色產業,供給綠色產品,促進綠色經濟發展;融合多元功能,引入科技元素,注入文化內涵,打造新場景,培育新業態,探索城市永續發展新機制。
傍晚的錦江綠道江灘公園,前來散步休閑的居民格外多。“我經常跑的綠道就是桂溪生態公園和錦城公園。隨著綠道建設,把兩個公園串聯起來跑,剛好是一個半程馬拉松的距離。”成都長跑愛好者邱勇說,由于綠道,他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了戶外運動,還把家人也發動了起來。
截至2018年底,成都累計建成天府綠道2607公里,熊貓綠道基本建成并向市民開放,錦城湖至青龍湖24公里城市自行車專用道貫通,全域三級綠道體系正加快串聯成網。同時,在綠道沿線還啟動了100個川西林盤保護與修復工作,初步形成40萬畝的景觀農業。森林、公園、綠地、綠道、河流……一幅人與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公園城市畫卷正徐徐展開。
探地下: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
沿著興隆湖畔向華西醫院天府分院走去,分院對面看似平常的公園場景,其實暗藏玄機。“地上是公園,地下是污水處理廠。”在天府新區第一下沉式再生水廠廠長謝光勇的帶領下,穿過長約50米的地下走廊,這座下沉式再生水廠的神秘面紗逐漸揭開,“經過三大關口,我們的污水變清水,就能進行水資源的回收利用。”
處理后的水會進入到哪里?謝光勇介紹,處理后的水能達到地表水IV類水標準,其中約有4噸水可為鹿溪河提供生態補水,另外部分高品質再生水經天府新區綜合管廊后,將為成都科學城提供公建清洗、道路沖洗、綠水澆灑。謝光勇還跟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這種下沉式污水廠占地僅為同規模的傳統地面污水廠的三分之一。
其實早在2017年2月,中國地質調查局就與成都市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結合已有地質調查工作,聯合10個單位,對16類155份調查成果和近6500個勘查鉆孔成果進行了集成分析和二次開發,系統研究了成都市城區與規劃區5726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的基礎地質條件、應防范關注的地質問題和需統籌保護的資源,提出了分區分層綜合利用建議,并在此基礎上編制形成了《支撐服務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綜合利用地質調查報告(2017)》。
“通過綜合考慮成都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的良好條件和約束性地質要素,結合區內地質結構條件空間與垂向上的差異,我們提出了成都市地下空間資源分區、分層綜合利用的建議。”成都地調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正是基于地下的深度調查,天府新區的地下也才大有文章。在天府新區成都直屬區雅州路綜合管廊監測控中心,項目負責人何婷正和同事們忙著網絡測試:“網絡測試一通,我們的研究綜合管廊機器人就可以開始工作了。”什么是綜合管廊?何婷說,就像是在城市下建“房子”,專門給電子、通信、燃氣等各種市政公用管線“居住”。以前,我們的各種線都直接埋在路面下,不僅占地,而且有了什么問題只能開挖處理,影響交通。有了綜合管廊,我們可在地下直接檢測。
在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地下的精彩直接延伸到了地面。2018年,成都直管區超額完成耕地保有量目標任務24%。
先秦李冰治水修筑都江堰,滋養出川西平原的“沃野千里”,成就了中國經濟和人文地理版圖中的“天府之國”。公元876年,唐代西川節度使高駢組織改道郫江,改變了成都延續千余年的二江“雙過郡下”形勢,使成都成為“二江抱城”、溪水穿城的親水型城市。從此,一條錦江,縱貫三百里,潤澤兩千年。如今,成都作為聯合國人居署等國際組織發布的首批五個“國際可持續發展試點城市”之一,正像世人展示著生態文明引領,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構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體,突出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的大美城市新形態。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