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護古都歷史風貌 推動老城活力生發
“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觀之一,它的布局勻稱而明朗,是一個卓越的紀念物,一個偉大文明的頂峰。”丹麥學者羅斯繆森曾這樣形容壯美的北京城。
推進老城保護與有機更新,既要留住美麗的古都歷史風貌,也要激發城市活力,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互交融、歷史文脈與時代新風交相輝映。市政協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圍繞“全面落實城市總體規劃,加強老城保護與有機更新,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這一年度協商計劃重點議題展開深入調研、協商建言。
市政協教文衛體委牽頭組建聯合調研組,既充分知情明政、實地調研,召開市民座談會,廣泛聽取東、西城區老街坊意見;又舉行線上建言資政會,聽取港澳委員和港澳臺僑工作顧問對港澳及國外城市老城保護經驗的介紹。5月30日,市政協與市委統戰部聯合召開議政會,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及政協委員踴躍建言獻策。
藺熠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建議 以共生模式引導騰退空間再利用
老城保護與有機更新關系到人居環境的改善和歷史文脈的傳承。如何建立既符合首都核心功能要求,又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騰退空間再利用模式是老城實現有機更新亟待研究的問題。建議以共生模式引導騰退空間再利用,包括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和建筑共生,其核心是“和諧與共、生生不息”。
一是以“專業服務”引領居民共生,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院落的騰退、改造和后期利用過程中存在大量社區微觀層面的協調溝通。政府應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來幫助實現惠民政策,調動居民廣泛參與,提升社區專業化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
二是以“活化傳承”推動文化共生。騰退空間除滿足民生需求外,應重點發展小微博物館、藝術館、實體書店等,加強國內外游客對京味兒文化的深度體驗。建立評估機制,出臺鼓勵、扶持和補貼政策,對在利用騰退空間推動文化共生方面作出實際成效的機構予以獎勵。
三是以“智慧管理”促進建筑共生。建議由市政府統一建立以技術支持系統、數據采集和管理系統、數據分析系統、用戶管理系統和數據應用系統構成的老城智慧管理體系,在歷史文化專家的指導下,將老城街區和胡同的有關數據納入到智慧管理系統中供社會利用,并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等手段進行廣泛傳播,實現老城建筑背后文化底蘊的數字化傳承。
宋慰祖代表民盟北京市委建議 運用現代技術打造“數字老城”
對標世界發達國家水平,我們在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對文物進行保護修復和展示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應用現代技術進行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不足且缺少標準。調研發現,北京716處文物建筑和33片歷史文化保護街區中,應用數字化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文物建筑進行數據采集的僅為15%,在部分發達國家,這一技術應用率則基本能達80%以上。 二是數據不開放,應用不充分,“測”與“用”兩張皮現象突出,缺少共享數據庫,難以充分發揮數據潛能。
建議分級、分批建立文物建筑數字化采集機制,建立文物數字化數據采集標準和規范,建立統一的建筑文物數據庫和共享應用平臺,實現數據采集標準化、數據保存規范化、數據管理制度化。
打造“數字老城”,支持各博物館、各文物單位應用“混合現實”“感映現實”、全息化技術等,將文物建筑以數字三維形象生動、立體地呈現出來,使虛擬場景進一步混合在現實空間中,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和建筑之美。
拓展數據外延,利用建成的數據庫和數字化管理平臺的資源,促進文物修繕技術、仿古材料、3D打印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旅游、文化創意、影視業、動漫、制造業等行業的進步。
安庭代表民建北京市委建議 依法運用文物征收手段加快騰退進度
調研組發現,當前文物騰退進展緩慢、缺少文物騰退工作相關政策指導,同時部分文物騰退方式已不再適用。這些問題長期困擾政府建設部門和文物保護部門,嚴重影響了老城整體保護和城市環境提升。
為加快文物騰退,確保實施效率,可依法依規運用文物征收手段。建議制定切實可行的文物征收政策措施,修改完善《北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實施意見》,補充增加文物征收相關內容。
規范文物征收申報流程。文物征收的申報程序要結合文物保護的實際情況,量體裁衣地設置,不能套用基本建設項目的申報程序。在作出文物征收決定前,由文物部門先對文物建筑的認定及征收范圍出具意見,再由相關部門辦理征收手續。對暫時還無法確定使用用途的文物,由屬地文物或國有資產部門出具保證用于文化性或公益性項目的文件;文物征收不涉及基本建設,不可比照建設項目的審批流程,可核發非建設類的規劃條件書;文物征收項目立項時,不對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做硬性要求。通過規范文物征收申報流程,打通文物征收項目在立項及實施中的“堵點”,徹底解決文物協議騰退司法實施難的問題。
汪建松代表民進北京市委建議 構建北京老城獨有的“文化語境”
城市更新不僅要完善城市街巷的生產、生活功能,還應當重視“文化語境”對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文化語境”直觀來說就是城市特色文化符號,主要是指構成市容面貌的城市規劃、環境風貌、營商環境等。
北京城歷史上也曾有過獨特的“文化語境”,但隨著城市的發展、生活模式及商業格局的變遷,再加上缺少保護,逐漸造成了一定的特色衰退,出現了“文化語境”混雜 、“文化語境”缺失、遭到文化侵蝕等現象。
當前,北京的街區更新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可以充分彌補北京城“文化語境”的缺憾,重塑部分街區的文化特征,提煉鮮明的文化符號,構建獨有的文化之“魂”。
一是加強系統研究,全方位系統梳理文化遺產,提煉出元、明、清、民國及當代不同的文化特征,并結合當代設計理念和新時期文化觀念,對傳統文化開展專項提升轉型研究,明確重點街區“文化語境”的要素和具體內容。
二是鼓勵社會參與,通過舉辦定期的“文化語境”主題研討會、創作展演等活動搭建全民參與的舞臺,搭建街區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充分吸引社會力量的參與,構建“文化語境”共策、共建、共享的聯動機制。
三是制定標準導則,選擇部分街區開展試點,適時制定核心區街區“文化語境”要素及應用專項導則,將專項導則作為各級政府建設公共文化的標準、未來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指引。
四是建立運行機制,把落實“文化語境”貫穿在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工作中。
許檳代表致公黨北京市委建議 以“內環路”品質提升帶動城市更新
在老城有機更新中,“內環路”在空間格局上有統領老城全域的區位輻射優勢;在交通組織上有配置高效友好的綠色出行優勢;在功能安排上有串聯多元豐富的公共服務優勢。建議以“內環路”的功能完善、品質提升為切入點,有效發揮骨架性道路空間復興的功能作用,推動老城活力生發與可持續發展。
一是在空間格局的戰略性認知方面,明確“內環路”在功能秩序中的角色定位,充分認識北京老城空間尺度大、居住就業人口多、功能復合性強等方面的特點,增強“內環路”以生活服務供給為主的結構性作用,建構“兩軸+雙環”的老城空間骨架秩序。
二是在交通組織的人性化關懷方面,引導“內環路”上軌道站點周邊的功能更新,助力老城以綠色出行為導向的政策實施。對現有公交線網布局和站位選址進行梳理和優化,對站點相鄰地段推進地上與地下一體化完善,對沿線道路斷面、鋪裝綠化及城市家具等進行人性化和無障礙環境改善。
三是在公共空間的體系化建構方面,發揮“內環路”公共服務的樞紐作用,形成串聯沿線并輻射全域的公共空間網絡和體系。重視老城日常生活服務的品質提升需求,使沿街公共空間業態多樣化、服務生活化和消費層次化。將口袋公園等小微綠地,與沿街綠化帶、開敞性庭院及菜市口廣陽谷等大型綠地,與北海和什剎海等濱水岸線、西單和東單等廣場公園,共同形成良好的綠化系統、綠道體系。
四是在文化景觀的地方性塑造方面,借助“內環路”沿線歷史節點的功能再塑,強化老城富有文化底蘊的公共活動,使歷史地段能夠與京味兒文化傳承、市民生活需求和城市名片活動等功能有機結合。
吳晨代表無黨派人士建議 以“共生院”模式推進平房區改造
傳統四合院是歷史街區面積最大、數量最多、與市民聯系最為密切的傳統建筑形式,是構成歷史保護街區的重要元素。當前正在試點的 “共生院”模式,還面臨著留住戶居住條件如何改善、騰空房屋如何利用、院落排污如何解決等問題。
建議把留住戶居住條件改善放在第一位,拆除違章搭建,恢復傳統院落格局,完善平房院落內各類市政設施,利用新技術、新理念,逐步實現衛生間入院、入戶,提高居住功能單元的完整性。把騰空房優先用于改善居民生活,補足為本地居民服務的保障類社區便民服務設施,利用騰退空間形成小型化、平民化的傳統綠化景觀。推進技術研發,實現院落排污暢通。保留并改造現有化糞池,適當增設新化糞池,改善居民廚衛排污能力。推廣廁所入戶,推進技術研發,實現抽糞抽污不入院。
加強四合院風貌管控,編制四合院設計及施工樣式庫等技術指引,重視四合院舊材料的再利用。重視四合院更新中的節能改造,推廣全電清潔能源,采用地暖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空氣源熱泵技術等多種節能做法,降低采暖和制冷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節能效率和居住舒適度。
完善共生院后期房屋管理細則。在修繕完成后,居民簽訂四合院管理公約,以保證不新增私搭亂建行為。平房物業管理入院,加強共生院落后期管理。街道辦事處設置專項執法組,加強共生院落管理,協助推動后期自建房拆除及控制工作。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