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防小城變身國際花園城市
廈門市湖里區興隆路23號的6層小樓,是廈門經濟特區紀念館,也曾是廈門經濟特區管委會辦公所在地,每天都有大量游客到此探尋這座城市的發展道路。
“那時候的廈門,市區面積僅14平方公里,基礎設施薄弱,像咱們現在所處的地方還是一片荒地。”在紀念館一層,講解員林燕通過一張張黑白照片為大家介紹改革開放前廈門的模樣。
1980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廈門島西北部的湖里地區劃出2.5平方公里土地設置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10月15日,隨著平整廠房用地的一聲炮響,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拉開序幕。
如今,廈門在經濟建設駛入快車道的同時,走出一條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了從海防小城到國際花園城市的華麗轉身。
先行先試 探索改革舉措
近日,《國務院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五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正式印發,其中有5項涉及廈門的經驗獲全國推廣。截至目前,在國務院先后五批次向全國復制推廣的107項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中,“廈門經驗”已達27項。
特區創建初期,廈門家底薄、基礎設施差,如何破解?廈門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先行先試,探索開路:舉外債搞基建,向科威特政府貸款修建高崎國際機場;提出“以港引僑、以僑引僑、以港僑引臺、以臺引臺”破解招商難;率先成立國內首家中外合資的國際銀行;率先開辟土地和勞動力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率先成立臺資企業……
如今的廈門,地區生產總值從改革開放初期的4.8億元增長到4791.41億元,財政收入增長817倍,城市人口增加300萬,實現了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的精彩蛻變。
作為兩岸融合發展先行區,廈門還先行先試出臺一系列惠臺舉措,努力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從率先建設臺商投資區、兩岸試點直航、“小三通”、基層民間交流、三通直航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到推進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不斷創新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民間交往的體制機制。
廈門還為廣大臺灣青年提供了廣闊的創業創新平臺。數據顯示,目前廈門已經創辦了7個國家級、10個省級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24個具有對臺元素的創客中心、產業平臺,累計吸引臺灣創業團隊近500個、超過3200人。
去年5月4日,到廈門工作生活近10年的臺灣創業青年范姜鋒成為福建首批臺籍“福建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之一。“我們在廈門創業找到了家的感覺,在這里除了可以得到辦公室和居住補貼,政府還會根據我們的實際經營情況給予不同數額的啟動資金支持。特別是‘惠臺31條’和‘廈門惠臺60條’的出臺,讓我們臺灣青年對未來的發展更加充滿信心。”范姜鋒說。
“廈門藍”成城市名片
5月的傍晚,廈門筼筜湖水清岸綠、白鷺齊飛,不少市民沿著環湖步道鍛煉身體。筼筜湖被譽為廈門的“城市會客廳”,然而40多年前,這里卻是“臭名遠揚”的“龍須溝”。
筼筜湖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陳銳志告訴記者,20世紀70年代,由于修堤圍海造田,筼筜湖變成基本封閉的內湖,加之周邊人口和工廠增加,大量污水和垃圾直排入湖區,筼筜湖水質急劇惡化。“那時候別說散步了,路過湖邊都得捂著鼻子走。”
1988年,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牽頭打響廈門治污的第一號硬仗——筼筜湖綜合治理,明確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經歷前后4期的大規模整治后,目前,筼筜湖水質大部分達到或優于海水水質四類標準,部分指標達三類標準,生物多樣性不斷增加,白鷺等鳥類成群棲息于此,曾經的臭水溝蝶變為“城市綠肺”。
筼筜湖的治理整頓是廈門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全國率先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機制,“生態政績”占黨政領導班子綜合考核權重近1/4,努力構建優質生態產品永續供給的良好體制機制。廈門也先后榮獲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級生態市等多項榮譽。在中國社科院與聯合國人居署共同發布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7-2018》中,廈門入圍可持續競爭力全球城市百強,在大陸城市中位列第七。
在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的4月份全國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的報告中,廈門的空氣質量綜合評價繼續排名全國前列。“廈門藍”正成為城市發展的綠色名片,也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優勢。
跨島發展續寫新篇章
今年上半年,廈門軟件園新增注冊企業444家,累計工商注冊企業3977家,實現營收410億元,同比增長18.26%。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廈門島外集美區的軟件園三期工商注冊企業數首次超過軟件園二期。
2002年,習近平同志在廈門調研時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重大戰略,為廈門的建設發展指明方向。作為先行者和排頭兵,集美新城自2010年正式啟動建設以來,以“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水平”進行規劃建設,這個充滿潛力的“超千億新城”也成為詮釋廈門跨島發展的生動實踐。
作為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北京云知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和東南總部,廈門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選擇落戶廈門軟件園三期僅用了幾個月時間。公司負責人陸陽說:“廈門優質的營商環境、軟件園三期富有誠意的招商政策以及濃郁的產業氛圍都是我們選擇這里的原因。”
作為率先開通地鐵的島外新城,集美新城的配套也在愈加完善。截至目前,軟件園三期已建成近3000套人才公寓,引入16條公交線路和兩條園區高峰期循環接駁車,98家商業配套入駐,真正為產業員工構建15分鐘產城融合生活圈。
除了吸引行業巨頭入駐園區,軟件園三期還著力搭建中小微企業孵化器平臺,為中小微企業落地生根提供支持。負責園區運營的廈門信息集團負責人表示,軟件園三期將著力構建“高端化、智慧化、生態化”開放型的國際一流智慧園區,未來可容納2000家企業和20萬人才,形成2000億元產值。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