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州:三峽水庫消落帶建濕地公園
重慶開州探索治理三峽庫區消落帶,建設水位調節壩,開展適生植物種植培育,在消落帶區域實施了適應季節性水位變化的系列濕地生態工程,讓裸露的消落帶變身濕地美景。
初夏,重慶市開州區的漢豐湖畔,數十公里的環湖步道間,微風拂過,楊柳依依,市民漫步賞花,鳥兒輕盈地掠過水面,陽光下的漢豐湖面波光粼粼……
看到眼前的美景,很難想象,在10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水土流失、水體污染的消落帶。
三峽工程建成后,冬季蓄水發電水位在175米,夏季防洪水位降低至145米,其間30米水位落差暴露出的土地被稱為消落帶。
在消落帶,耐旱植物會在蓄水期被淹死,而耐淹植物會在枯水期干死。沒有植物,水土會隨著江水流失,污染水體。因此,消落帶治理被稱為世界級難題。
如何因地制宜破解消落帶治理之困?開州正走出一條開創性的治理之道。
5月中旬,“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重慶市開州區。
開州區位于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三峽庫區消落帶最大的區縣,消落帶面積達42.78平方公里,占三峽庫區消落帶總面積的13.97%。
“三峽庫區蓄水之初,水位下降后,大面積消落帶裸露,有很多垃圾物沉淀,形成白色‘海綿體’,每當溫度升高,空氣中就會彌漫著陣陣臭味。而現在你看,這里是綠油油的一片。”重慶市開州區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局長熊森向記者介紹道。順著熊森的指向望去,只見群山環抱,萬頃碧水,群鳥齊聚,漢豐湖旁綠樹成蔭,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展現在眼前。
10年前,開州人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住的小城會出現如此美景。
漢豐湖是位于開州城區中心區域的人工湖,水域面積15平方公里。10年前,每到夏季,三峽水庫水位降低至145米,漢豐湖會出現大面積的消落帶裸露。“冬季有水的時候還好,夏季這里就是一個臭水溝。我們從這里經過都要捂著鼻子。”當地居民對記者說。
2008年,開州區在長江支流澎溪河上建起了一座長507米、高24米的水位調節壩,將消落帶劃分為上游和下游兩部分。在調節壩的上游,水位受水壩調節,常年保持在170米左右的穩定狀態,把曾經廣袤的消落帶覆蓋了起來。開州區獨具特色的城市內湖——漢豐湖,由此而生。“有了這個水位調節壩,漢豐湖的消落帶落差從30米降到了不足5米。”熊森說。
對于消落帶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開州沒有止步于漢豐湖水位調節壩的建成。
立足消落帶向環境凈化和生物多樣性等多功能生態效益轉變的需求,開州區在水壩下游的澎溪河消落帶濕地以及漢豐湖消落帶實施了適應季節性水位變化的四大生態工程:消落帶基塘工程、林澤工程、多功能浮床工程和鳥類生境工程。
基塘工程主要是在消落帶150米至165米平緩區域挖泥成塘,種植荷花、菱角、美人蕉等水生植物1100畝。熊森告訴記者,種植荷花有經濟效益,每年不用重復播種,可節省成本。在每年的六七月份,荷花綻放,還成為一大美景。
林澤工程是在消落帶165米至175米區域種植耐水淹且具有經濟價值的木本植物,形成在冬水夏陸逆境下的林木群落。經反復試驗,治理團隊篩選出池杉、落羽杉、水松等10余種耐水淹的木本植物,種植20余萬株,給消落帶“穿”上了寬約10米的綠色外衣。由于不同樹種在不同季節的變化,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濕地林澤景觀,當地居民稱之為“水上五彩林”。
生態浮床工程主要是在三峽水庫的庫灣、湖汊等水流相對平緩的區域,利用浮島框架等種植適生濕地的植物,創造適宜多種生物繁衍生息的環境條件。
為了保持漢豐湖和澎溪河流域的生物多樣性,開州區實施了消落帶鳥類生境工程。構建水塘、洼地作為鳥類的營巢和庇護地,在漢豐湖上建起了兩個人工鳥島,栽植了火棘、桑、烏桕、巴茅等喬灌木和草本,讓這里變成了鳥類休憩覓食的天堂。
在采訪過程中,只見半空中時常飛過成排的鳥。熊森告訴記者,冬季來漢豐湖越冬的候鳥有30多種3萬只左右。其中,來越冬的部分斑嘴鴨在漢豐湖安了家,由候鳥變成了留鳥。“今年4月,在漢豐湖人工鳥島上,我們發現了10個斑嘴鴨鳥蛋。當時我們都好興奮,這說明我們開州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我們的治理是有成效的。”講到這里,熊森臉上露出自豪的笑容。
探索消落帶治理過程中,消落帶土地利用問題是其中的難點。
按規定,消落帶區域不能耕種,但村民們看著家門口的水退了,忍不住要在地里種莊稼。除了不斷巡護勸阻,改變農民的意識,治理團隊還提出了生態友好型利用模式,即開展濕地農業,挖泥成塘,栽種類似荷花這樣的植物,既能凈化水質,生長出的蓮藕還能助農民增收。
2014年,漢豐湖升級為國家濕地公園。歷經10余年探索,開州區在原本脆弱的消落帶上筑起了一道道生態屏障,為百姓營造了更多親水休閑的空間,消落帶的生物多樣性也正在恢復,破解了這一世界性難題。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