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開篇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將于5月18日-22日在廣州市舉行。峰會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主辦,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澳門日報社協辦,以“一流灣區媒體擔當———媒連粵港澳,融通大灣區”為主題,聚焦媒體在推動大灣區建設的使命擔當和作為空間,旨在充分凝聚粵港澳三地各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共識、智慧和力量。南都將從今天起推出大灣區解讀系列報道,聚焦灣區發展動能,把脈灣區發展需求,貢獻媒體智慧。
盡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還不到三個月,但是在中央各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廣東已經在省級層面出臺多項舉措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5月9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報道,在確保大灣區建設工作始終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的前提下,近期廣東省通過持續深入開展深調研,圍繞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梳理8個方面30個具體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推動大灣區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廣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責任主體,正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綱’,抓緊做實。
回望這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圍繞粵港澳三地互聯互通的目標,中央及粵港澳三地互相聯手,在破解制度障礙層面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綱要公布僅兩周 就透露了“施工圖”和“任務書”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明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以及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由此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3月2日,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召開,透露廣東已經起草了“施工圖”和“任務書”。
根據廣東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大灣區辦牽頭組織起草了《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 2020年)》(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配套文件。
《實施意見》主要對照《規劃綱要》賦予廣東的任務要求,結合廣東實際,提出貫徹落實的具體舉措。其中,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中明確提出,廣東省推進大灣區建設要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規定的“三步走”進行安排:第一步到2020年,大灣區建設打下堅實基礎,構建起協調聯動、運作高效的大灣區建設工作機制,在規則相互銜接和資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二步到2022年,大灣區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第三步到2035年,大灣區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
《三年行動計劃》主要對照《規劃綱要》和《實施意見》,體現廣東省推進大灣區建設的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較準的、可以加快實施的重點工作分解為9個方面、共100條重點舉措。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廣州市社科院高級研究員彭澎表示,廣東響應速度如此之快,充分說明廣東早有準備。廣東充分認識到,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很大的發展機遇,尤其在中央要求廣東“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情況下,大灣區將是很好的抓手。
“廣東從‘十二五’時期就開始轉型升級,‘十三五’又提出創新驅動,作為經濟、外貿大省,廣東面對貿易沖突首當其沖,大灣區可以有所作為。”彭澎說。
促進規則相互銜接和資源要素 便捷有序流動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最緊迫的任務,中央部委和廣東省政府很快就啟動了促進規則相互銜接和資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動的相關工作。
《規劃綱要》公布后五天,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9+ 2”城市仲裁機構代表就在廣州共同簽署了《粵港澳大灣區仲裁聯盟合作備忘錄》,將在跨越法律制度差異、平等保護雙方當事人、并使相關裁決順暢執行,以及建設覆蓋粵港澳大灣區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上邁進一大步。
廣東省律師協會會長劉濤曾公開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下,隨著區內主要城市的合作更加緊密,法律仲裁及爭議解決的需求將呈現井噴式的增長。
3月16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明確,廣東省、深圳市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含港澳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該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
根據通知,這一優惠政策自2019年1月1日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執行,適用范圍包括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和肇慶市等大灣區珠三角九市。
財政部稅政司、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負責人表示,這一政策的出臺,使得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人才實際的稅負水平明顯降低,對于大灣區廣聚英才將起到積極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攜手港澳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打造科創載體和平臺
3月29日,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公共服務平臺在深圳成立,將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者免費提供融資對接、法律咨詢、資源對接、創業輔導、經驗分享、項目合作等多種服務。
4月21日,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在廣州南沙成立,旨在搭建大灣區院士專家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合作平臺,推動粵港澳科技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加強高端科技人才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聯盟(香港)主席任詠華教授表示,這是粵港澳高校科研院所攜手支撐院士專家創新創業,助力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三天后,由穗港澳三地發起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職業發展5A行動在廣州啟動,以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為實施地,通過制定政策、搭建平臺、打造項目等措施,加強對粵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學習、實習、交流、就業、創業五個方面的支持(簡稱5A行動),幫助青年人更好實現職業發展。
自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家戰略以來,珠三角各個地市出臺了許多支持港澳青年來內地就業創業的舉措。以廣州為例,目前廣州已建立20家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舉辦了一系列創新創業大賽并設立港澳地區分賽場,每年開展港澳青年創業、交流等活動300多場,引進一大批港澳青年創業團隊在廣州發展。
廣州市市長溫國輝當天透露,接下來,廣州還將統籌全市資源,出臺更大力度支持港澳青年來穗發展的政策措施。
民生領域加強合作,發力打造優質生活圈
4月15日,粵港澳跨境非營運小汽車指標管理新規開始實施,放寬了投資類、人才類、捐贈類指標申請范圍和條件。此舉被認為將進一步推動粵港澳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更好地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5月1日起,廣東正式實施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新政規定,53個國家持有有效國際旅行證件和144小時內確定日期、座位前往第三國(地區)聯程客票的人員,在廣東省行政區域內實施過境免簽政策。
相比2013年實施的72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新政不僅將入境口岸擴充到白云機場、寶安機場和潮汕機場,出境口岸也覆蓋廣東省的大部分口岸。
嶺南控股廣之旅總裁朱少東認為,此次廣東落地的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將有力推動粵港澳三地區域旅游一體化。新政將會刺激入境游客選擇“廣東入境、港澳出境”的策略。廣東能依托鄰近港澳的國際交通樞紐和龐大的入境游客流,發展入境旅游市場;廣東旅游資源的接入,也能使港澳的國際游客立體化感受大灣區的多樣魅力。
5月9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在廣州啟動。按照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計劃于2020年上半年建成運營,以供港澳質量安全標準為標桿,為市場提供生態環境更好、營養價值更高、品質更優良的健康的農產品。
未來,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不僅向國內外市場輸送豐富優質的農產品,還將建設成全球優質農產品進口大平臺。
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在當天的啟動會上表示,廣東將全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推動深化與港澳及其他地區的農業產業互利合作和共同發展,攜手港澳將粵港澳大灣區廣闊田野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說,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能否實現,是檢驗大灣區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打造一個“中國硅谷”已經成為全國的期待,因此“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十分重要。優質生活圈提了很久,大灣區建設最終要落實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來,讓粵港澳人民真正體驗到建設成果,實現共建共享共贏。面對貿易沖突,大灣區建設要更多地面向世界市場,為“一帶一路”倡議發揮更大作用。
編輯:崔京榮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