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pa Nawre:水,文化與社區:人類世的景觀設計
3月24日上午,第八屆園冶高峰論壇暨亞洲園林大會分論壇“水生態景觀與海綿城市國際研討會”在北京新疆大廈召開。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設計建筑規劃學院副教授Alpa Nawre女士為大家帶來題為《Water, Culture & Communi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Anthropocene(水,文化與社區:人類世的景觀設計)》”的講座。她主要通過介紹印度的三個項目,向大家傳達了與水生態相關的三個方面理念:第一,水利基礎設施景觀的建造是對公共空間的另一種理解;第二,新的城市用地的規劃是通過空間結構進行公平資源規劃的好機會;第三,在景觀設計中要重視公眾的參與,這樣才能營舒適宜人的環境。以下為Alpa Nawre演講內容實錄: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的演講主要圍繞著做過的三個項目。
一、水利基礎設施景觀
印度有集中降雨的特點,大部分降雨集中在6月份到9月份之間,其他的月份處于干旱狀態,一年之中景觀的變化還是非常明顯的(圖1)。
圖1 印度年降水量分布
(數據來源: Indian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圖: Deveshuba, 2010)
這是印度城市里面很嚴重的問題,夏季降雨量比較少,其他時間降雨量非常多,這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因為其實印度有一段很長的水管理的歷史。
印度兩個非常傳統的水管理的方式:一個是河流的護岸型的方式,可以減緩洪澇的發生;另外一個是是人工型的蓄水池的方式,這是兩種傳統的印度的管理水的方式。
1、人工型蓄水池景觀
(1)人工型蓄水池功能
圖2是傳統的蓄水,在雨季降水量很大的時候,會收集這種雨水。目前城市里面有一百多個像這樣的人工型蓄水池,全國有大概三百萬個蓄水池。這種人工型蓄水池構造非常簡單,在城市范圍內用于生活的需求,在鄉村的范圍內主要用于澆灌。
圖2 人工型蓄水池
(圖: Nawre, 2014)
圖3可以看到城市里面的人們可以在水面嬉戲,而在鄉村可以用人工型蓄水池做捕魚等生態型的行為。
圖3 人工型蓄水池的使用
(圖: Nawre, 2012; Raipur City 地圖: Raipur Development Authority)
這個蓄水池的功能,除了有生產型功能和生活型功能之外,還具有很豐富的文化性和宗教性意義,比如河岸上的寺廟和一些構筑物,在潔凈的場合,也會有潔凈的活動,平時用于休閑的場所。圖4相同一個空間可以看到,左邊那個藍色的是當地孩子嬉戲玩耍,中間是節慶的時候當地的婦女用來朝拜,同樣的空間有不同的使用。
所以已經有上千年歷史的這種農村蓄水池是有很多功能的。除了宗教文化方面的功能,還可以降低區域溫度,特別在夏季的時候,可以減緩熱島效應,這是凝聚了多功能的景觀型的基礎設施。
圖4 一處空間多種用途
(圖: Nawre, 2012)
(2)人工型蓄水池與當地語言的結合
當地的社區利用蓄水池,讓景觀和當地的語言也產生了一種非常微妙的關系。印度人不會說洪水來了之后說這個水已經漲到多少米,或者是其他度量單位,而是在蓄水池的河岸邊上做圖騰柱子,圖騰不同的段有不同動物的雕刻形象,所以當地人說水漲起來,說這個水已經漲到蛇的位置,或者是兔子的位置,用動物的形式表示水位。同時是當地的一種清理身體的文化,相當于傳統的行為模式,當地人會把泥涂抹在身上,這種河流在當地的生活是非常固定的文化模式和行為模式。
2、階梯河岸景觀
(1)階梯護岸的功能
從圖5可以看到,這個河岸的設計是一個階梯式的設計方式,除了起到護岸作用還可以起到防洪作用,在低水位的時候,水位在階梯的下部,通過階梯加平臺的一個構造,在高水位的時候河流的水會逐漸漲上來。這種階梯式的河岸模式,會沿著那個河岸先延續下去,把河流和當地基礎設施完全融為一體。
圖5 印度瓦拉納西的臺階河岸
(圖: Photograph of Lithograph: British Library & Bialeck, 2010)
圖6可以看到這,在水位比較低的地方,夏季的時候河邊上有很多當地居民活動,當水位漸漸升高的時候,在河邊嬉戲的孩子會到這個高度來玩,不會往下走,因為有一個非常強硬的阻止到河邊的方式,人們自然而然地根據水位的高低來改變的河岸的活動。可以看到,人們在河岸上的生活非常豐富,也很有活力,各種活動在河岸上發生。整體的河岸是讓河流親水性比較強,有一種傳統文化需要直接到河里面清洗自己的身體,這是傳統型文化的延續。當我們要對應洪澇帶來的一些災害的時候,總是需要修建水壩或者是大型水工程,但是人們往往會忘記傳統的一種景觀模式其實可以變成非常簡單的景觀性基礎設施,這種文化在當地已經上千年的歷史了。
圖6 不同水位和活動
(圖: Jarvis 2007 & Nawre, 2015)
(2)兩種不同模式
從圖7中可以看出來,印度對于水環境處理的方式相當不一樣。左邊是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沿河城市以對抗洪澇的方式做了一個防洪墻,完全是抗拒自然力量的模式。右邊是印度的模式,對自然還有強的包容性,形成一種能屈能伸的公共空間。我們可以將這種水環境設施的發展作為公共空間的一種理解方式,使景觀鑲嵌在當地的生活文化,生態以及經濟結構當中。
作為景觀師,我們的技能知識以及對事物的關注,讓我們的角色有責任和義務設計多功能的水環境基礎設施,所以才有印度傳統水景觀。因為這個項目到后來我們發現了一個事實,每年印度有九萬的農民因為缺水自殺,特別是在2002年到2007年之間,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而在洪澇期間,將近60%到75%的土地被水覆蓋的。就像中國一樣,印度也面臨著非常迅速的城鎮化現象,每年印度商業和居住的建筑面積約9億平方米,相當于一個新的芝加哥的面積。
圖7 兩種不同的解決模式
(圖: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Digital Visual Library & Airpano, 2014)
二、Naya Raipur 34區新城規劃
該項目是一個新城建設的項目,曾經這個村莊有很多的稻田,之后這些稻田被改建為居住用地,圖8中彩色的房子是當地村里本來就有的一些房子,那些房子和村莊是特別保留下來的,而圖9是居住區的結構和形態。
圖8 當地的房子
(圖: Nawre, 2013)
圖9 居住區的形態
(圖: Nawre, 2013)
可以想象,這是當時很可怕的一個未來現象,因為當地一些未來建筑都變成非常模式化的居住區的樣子,現在的村莊居民的生計將來會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很可能因為他們無法適應新的城市生活,這地方將會變成貧民窟。這將是未來當地的居民面臨很嚴峻的問題,可以想象被這種模式化很強的居住區所圍繞,唯一的生計能力就是種植傳統稻米的能力,而將來這種生計可能漸漸消失,這就出現圖10城市和鄉村人平等權利非常微妙的一種現象。
圖10 本地村民和城市人口的微妙關系
(圖: Alpa Nawre Design, Tsz Wai Wong, 2017)
所以可以想象,就是將來我們需要面臨的一個問題,或者是解決的一個問題,如何協調當地的村民和未來新進來這些城市人口的問題,因為很顯然當地的食物和水,以及生活生產面臨很可靠的形勢,新進來的是另外一種方式,如何協調這兩種人群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所以我們一定要思考,如何利用設計來解決我們剛才所說的一系列的城市問題。新進來的城市人口會產生很多廢水,如圖11如何利用這樣的廢水;對于當地居民這種傳統的生活模式和農業的模式,如何利用他們這些原本已有的技能來形成新的城市農田的生活方式。
圖11 都市廢水的利用
(圖: Alpa Nawre Design, Tsz Wai Wong, 2017)
所以相對于比較中心化的水管理,我們需要去考慮的是如何協調當地的水資源,打造更多的像人工型傳統的蓄水池,將水進行凈化,并且利用澆灌。解決這些區域性洪澇的問題,就要考慮到利用傳統型的井字規劃布局如圖12,利用當地的特征和自然流經,自然形成的規劃路線,將來在居住區部分,涉及到地形較高的地方,而蓄水池在地形較低的地方。所以在整個城市的機制運行方面,我們也需要考慮,哪些是需要租賃給新來的這些城市的人口比如說城市農場,而哪些需要保留給已有的村莊里的村民的。
圖12 井字形布局
(圖: Alpa Nawre Design, Tsz Wai Wong, 2017)
同時也需要考慮公共區的營造,如何營造聯系當地的居民和外來的城市人口的場所?如何轉變一種將傳統的生活模式轉變成城市化的生活模式?原來當地的人民是養牛、養雞等比較傳統的農業型模式,現在大家都住樓房里面,怎么完成生活方式的轉變?如何讓當地人和基礎設施產生一種比較親近的聯系,不要讓兩者他們呈毫無關系的狀態?如何形成一種管理機制模式,將當地非常肥沃的土地好好的利用起來?
圖13 公共社區營造
(圖: Alpa Nawre Design, Tsz Wai Wong, 2017)
圖14 社區效果圖
(圖: Alpa Nawre Design, Tsz Wai Wong, 2017)
根據上述多方面的考慮,整體的場地平面就是圖15這樣一個狀態,高的地方將是新的居住的區域,深藍色的水池是整個場地最低點,農田可以灌溉水。淺一點的是蓄水池的地方,中間比較零碎的地方是現有的村莊,我們將保留到未來的城市里面。
圖15 Naya Raipur 34區規劃平面
(圖: Alpa Nawre Design, Tsz Wai Wong, 2017)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新的城市可以通過空間的創造,來更平等的進行自然資源分配,這對于景觀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
三、Dhamori鄉村景觀設計
在印度缺水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每年因為缺水有很多公民自殺,所以水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近期收到一個委員會的邀請,我加入到這個團隊,再次希望探索在鄉村的語境下,景觀設計屬于什么角色。
這個項目的區位在印度中部,整體這個團隊是由兩名景觀師、一名工程師和一名建筑師組成。特別是兩名景觀師,他們是學生,相信在座的各位有很多是學生,所以再次重申一遍,學生對推進景觀未來的發展和前景是非常重要的。
該村莊有兩千人口,同樣是面臨非常嚴重的缺水問題,我們的蓄水池完全不夠用。所以如圖16進行場地調研的時候,走訪了各種各樣的人群,并且詳細的跟當地的人交談,了解他們生活的需求。與其了解場地問題,直接得出設計的解決措施,我們運用參與性設計的方式,也就是說我們要各方的利益相關群體,比如說政府、村民、企業各種人參與到設計之中。
圖16 現場調研
(圖: Nawre, 2017)
圖17照片中間這個人就是我,這個是我兒子,作為景觀師,我希望帶著家人一塊來工作。我們一對一地進行交談,也跟不同的團體和組織交談,因為印度有比較傳統的文化特性,就是婦女跟男人會分開溝通交流活動,所以我們也希望符合當地傳統,進行分開交流。
圖17 每個人的參與
(圖: Nawre, 2017)
在我們了解一些場地情況之后,我們有了比較成熟化的措施,把很多的問題凝聚到兩方面。相對于比較片面的解決,我們是運用比較綜合式的解決方式,同時也可以為當地節省不少財政的開支。圖18是愿景效果圖,未來的場地設施效果可能是這樣子的。
圖18 設計愿景
(圖: Critical Places, Astrid Tsz Wai Wong 2017)
圖19是我們動員當地的村民來參與到設計之中,無論以畫畫的形式,還是溝通形式,整體來講村民缺少戶外活動。
圖19 村民參與設計
(圖: Nawre, 2017)
通過跟當地想要贊助這個項目的人溝通、和村民的溝通,了解到有些空間是可以再利用的,而這個空間正好是坐落于人工型傳統蓄水池的旁邊。各種各樣的村民都參與到我們空間設計中,包括孩子自己來參與,還有成年人也參與到場地之中。從孩童到政府官員一起協作完成場地設計工作。設計過程之中,也建立了社區的觀念,把村民和政府官員,把不同的人員也拉得更緊湊,同時讓他們理解到身上承載的職責。
圖20 場所建設
(圖: Nawre, 2017)
作為景觀師來說,對于相關景觀的制造,發現過程和結果是同樣重要的。在這個鄉村的景觀設計中,需要在過程中來識別關鍵性問題,來更好地促進參與式的設計過程,讓公共場所成為人們交往的紐帶。
最終我想總結的是,以上我介紹的三個案例,包括印度傳統型特征,讓我們意識到本土的水環境對城市的保衛價值,在新城發展中促進水土利用的重要性,以及景觀通過參與性的設計來營造美好的鄉村環境。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濱水商業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位于昌平區南邵鎮,規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控規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山水宜居典范城區、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和智慧產研創新園區【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