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從秦淮河坐船到雞鳴寺景象有望重現
通過施工打開綠化帶,進香河就能“回歸”。圖為效果圖。(南京市規劃局供圖)
建設海綿城市,就是讓一座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會“呼吸”、有“彈性”,在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在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由南京市規劃局牽頭編制的《南京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近日獲批。專項規劃的編制出爐是推動南京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措施,將為各規劃、設計、建設單位及管理部門貫徹海綿城市規劃設計理念,運用海綿城市的各項標準要求進行設計、建設提供權威指導。
南京五條暗河或將恢復
記者觀察到,《南京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提到,將恢復進香河、龍江河、響水河、北十里長溝西支、張王廟溝等五條因為城市建設被加蓋變成暗河的河道。這意味著,老南京從秦淮河乘船到雞鳴寺的景象,未來可能重現。
進香河屬于秦淮河水系的一條支流,距今有將近1800年的歷史,其前身是孫吳赤烏三年(公元240年)吳大帝孫權開挖的人工河道———運瀆的一部分。原先的進香河路是一條河,與雞鳴寺和平公園旁的河道連通,在洪武北路接入內秦淮河北段,北面則可以通往雞鳴寺。到雞鳴寺敬香的人們乘坐船只從秦淮河而來,因為雞鳴寺香火旺盛,進香河上的船只應接不暇、熱鬧非凡。1959年,進香河被填,成為一條城市道路,目前道路下還有暗涵和內秦淮河北段相接。
通過施工打開綠化帶,進香河就能“回歸”。南京市規劃局市政處處長陳燕平認為,進香河除了有調水、蓄水、排澇等海綿城市建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承載著歷史。
就地灌溉道路綠化,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海綿城市建設,將有效避免城市遇到暴雨時出現“看海”的尷尬。自去年7月6日,南京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開始全面實施海綿城市建設以來,南京海綿城市建設已經取得初步成效。陳燕平將其總結為:強化生態基底的控制與保護,加強積淹水治理,深化雨污分流、黑臭水體整治,引導建筑與小區、道路廣場的低影響開發建設。
正在南京試點的一條海綿生態路——天保街,經過三年的監測數據顯示,該路段就地削減地表徑流九成以上,大部分雨水用以就地灌溉道路綠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城市內澇問題。
作為南京天保街海綿工程主要設計人,東南大學教授成玉寧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數字景觀國際研討會上介紹,天保街的海綿生態道路示范段長600米,從完工以來就一直通過物聯網及傳感器技術進行24小時全天候實時監控,所有區域降水量、雨水收集量和土壤含水量等數據,均由物聯網通過電腦、手機App客戶端實時傳輸到科研管理人員終端。
打造水清岸綠水城共融的海綿示范城市
南京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具有良好的生態基底,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江河湖泉相得益彰。南京城市總規將城市品質提升作為戰略目標之一,注重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保護,以保障生態系統的功能性與完整性為目標,強化市域南北生態基底功能,形成四區、十二片、五十五源的生態空間結構,全市水域面積占比11.7%,林木覆蓋率大于6.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
南京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提升城市品質舉措先行先試。2010年,率先啟動雨污分流工程,建設河西南部低碳生態示范區,開展黑臭河道治理、河道堤防達標治理、智慧水務管理。到2020年,南京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陳燕平表示,接下來,南京還將出臺一系列的技術導則,以更好地保障“專項規劃”的落實,將南京打造成藍綠交織、水清岸綠、水城共融的海綿示范城市。
編輯:l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