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眾專家支招城市濕地保護
昨天,由南京大學、南京揚子國資投資集團共同主辦的第二屆長江濕地國際論壇在寧召開,眾多專家齊聚一堂,圍繞濱江濕地保護與城市生態安全進行討論。
水文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薛禹群,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副院長、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楊桂山,墨爾本大學水文環境和水資源系研究員、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CAS-PIFI計劃交流訪問學者GiriKattel,國家林業局濕地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員濕地所所長崔麗娟等國內外專家在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交流和分享國內外濕地保護與城市生態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討長江濕地保護與濱江城市綠色發展的善策良方。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黃賢金指出,隨著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的實施,長江流域的水資源人口承載力還要進一步提升,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保護與利用濕地。他建議綠水灣濕地建設可以參考秦淮河治理,引入公眾參與的理念;還可以學習杭州西湖,離湖面越近的地方,密度越低、容積率越低,這樣不但可以更好地保護濕地,使城市與濕地和諧共生,更可以通過濕地之美提升城市之美。
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劉茂松說,根據相關調查,自2005年以來的十多年間,省內天然濕地減少了一萬多公頃,自然岸線減少300多公里,有必要開展更加嚴格的濕地保護工作。“有些地方雖然出發點是保護濕地,但卻通過圍堤、修壩、建環湖路等方式制造了很多人工景觀,看起來是保護濕地,但水文過程卻變了,這對生物多樣性影響非常大。”他建議綠水灣濕地盡可能恢復江灘濕地的自然水文過程。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