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宿產業高峰論壇在浙江浦江舉辦
7月2日,中國民宿產業高峰論壇在浙江浦江舉辦。本次論壇以“推動民宿產業發展、倡導新型旅游模式、促進鄉村經濟繁榮”為主題,來自國內外從事和研究民宿產業、鄉村旅游、區域發展的300多位嘉賓齊聚浦江,共賞綠水青山,共商民宿產業發展大計。
棲居綠水青山間
“民宿”源自日本的Minshuku,在中國意指利用農民空閑房屋,為消費者提供配套鄉野休閑、養生的新生態溫馨居所。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如今越來越多的民宿出現在青山綠水間,或清新、或文藝、或簡樸、或輕奢,吸引著城市人前來安放鄉愁、放飛心靈。
從浦江縣城出發,一路向西,沿茜溪而上,古村落、游步道、踩水車和自然山水等旅游元素隨處可見,一派詩意鄉村風光。行至海拔忽高處,一片黃泥房入目來,這就是馬嶺腳村。
初次邂逅浦江馬嶺腳村,杭州外婆家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吳國平就感受到了一股發自內心的舒暢自然。而這份自然,正是他所尋覓的。2014年底,吳國平斥資6000多萬,將馬嶺腳村整體開發成為民宿村。
走進浦江野馬嶺中國村,一種穿越感撲面而來,沿著石板路拾級而上,芭蕉古樟樹挺立,黃泥房四合院,古樸而悠遠。隨意推開一扇雕花門,里面落地燈、玻璃天窗、露天浴缸一應俱全,在水晶燈的照耀下,散發著迷人的光芒,讓人恍若置身于城市的五星級酒店。
眼前庭院深深、歲月靜好的畫面很難讓人聯想到,這個村落曾是浦江水晶的發祥地。自“五水共治”后,浦江境內的水晶加工戶被一一取締,青山綠水又重回到了人們的視線中。水晶整治后,如何找到一條讓老百姓富起來的道路,當地黨委政府將目光瞄準了鄉村旅游。
近年來,浦江大力培育和發展包括民宿產業在內的農村新型業態,涌現出了馬嶺茜溪精品線、嵩溪江南古村線、水墨前吳山水線、多彩平湖雙姑線、悠然南山神麗線五條精品線。2015年,浦江鄉村旅游人次367萬,同比增長45.06%,旅游收入34.6億元,同比增長87.03%,其中馬嶺村、民生村、羅家村等民宿經濟以284%的速度高速增長。
民宿經營應“以人為本”
浦江的逆襲是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縮影。數據顯示,中國每年鄉村旅游達18億人次,農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億人次以上。預計未來5到10年,鄉村旅游接待可達20億人次。作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宿正成為新的投資熱土。
事實上,民宿,并非一個“住”字那么簡單。在莫干山宿盟聯合發起人崔盛看來,發展民宿實際上是復興鄉村,“通過民宿形成產業支撐,吸引年輕人回得來,活得下去,讓鄉村活起來。”
崔盛坦言,民宿單靠情懷去維系的時代早已過去了,“現在的人住在民宿,不再像過去一樣看看山水,喝喝茶就夠了,他們更需要有的玩,比如說喝咖啡、看電影、游泳等等,而現在很多地方發展民宿并沒有考慮到配套功能,導致客人過來住但沒有地方玩。”另一方面,崔盛表示,“由于缺乏前期規劃,一些好的區塊已經開滿了民宿,一些商業行為的配套項目就進不去,就算進去也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崔盛認為,要避免這種“尷尬”,就需要地方政府進行規劃和引導,“未來的民宿應該既能讓客人享受鄉村自然的山水、空氣和食材,又能享受到城市應有的配套,只不過規模沒有城市那么大。”
隨著民宿熱潮的愈演愈烈,如何實現服務體驗差異化,成為了擺在諸多民宿經營者面前的“考題”。
“民宿最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情味。”在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博士德村志成看來,民宿經營最關鍵的在于“主人”,民宿主人要在“心”上做文章,要與客人有心的交流,讓客人住進民宿就像是回到了一個溫馨的家,“客人來到就像是親人,住下來就像是家人,即使離開了也像家族中的人。”
論壇同期,2016中國美麗民宿設計大獎賽也正式啟動,旨在征集優秀設計作品,將浦江縣茜溪鄉村旅游精品線內的7幢指定民宅改造設計成民宿酒店。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民宿庭院入口可以設計成這樣
大隱于市,【詳細】
民宿與鄉村碰撞出的鄉愁,要不要嘗嘗看?
這兩年,“民宿”成了一個熱詞。【詳細】
民宿,從“旅游+”到“+旅游”
改革開放40年來,旅游已經成為了國家戰略的主軸,并且以跨界的形式重構著中國的轉型方式。旅游的跨界不僅僅是硬跨界,也是軟跨界,這種跨界超越了單純的國家語境,成為了世界文明的推動力量。如果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