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今年起每年推進200個美麗鄉村建設
日前,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昆明市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今年起,每年推進200個左右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到2020年,建設1000個以上美麗宜居鄉村,帶動村莊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促進全市新農村建設整體提檔升級,加快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建設“三清四美三宜”升級版新農村
《行動計劃》明確,要突出規劃引領,點、線、片、面聯動,統籌各級各類新農村建設項目,建設新村寨、發展新產業、過上新生活、形成新環境、實現新發展,推動新農村建設由“單項突進”向“綜合發展”轉變,實現“物的新農村”和“人的新農村”齊頭并進,建設“三清四美三宜”的升級版新農村。
其中,一板塊及其他條件較好的村莊,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提升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率先建成一批引領型的“三清四美三宜”全面小康示范村。二板塊及其他具備條件的村莊,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協調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集中打造一批提升型的“業興、村美、民富、人和”致富發展村。三板塊特別是貧困村,以脫貧攻堅為首要任務,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如期實現“脫貧摘帽”任務,著力建成一批可持續的“新業新房新村”脫貧發展村。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建設1000個以上美麗宜居鄉村。
具體目標任務包括,每年推進80個左右美麗宜居鄉村省級重點建設村,實施25個左右省級規劃建設示范村;5年計劃實施22個左右省級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設;做好傳統村落保護開發,爭取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20個、省級傳統村落名錄20個,評選市級傳統村落20個;創建15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7個民族團結進步特色村、9個民族團結進步社區;實施一批“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美麗鄉村建設;每年實施30個精準扶貧示范村;重點在“兩區兩縣”實施一批易地扶貧搬遷村;累計創建100個農業創業示范村;實施374個村級活動中心場所、80個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每年各縣(市)區分別組織實施不少于3-5個縣級美麗宜居鄉村示范村建設。
力爭改造28萬戶農村危房
《行動計劃》要求,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要突出村莊規劃引領,明確村莊規劃類型,處于城中村及城鎮、園區或重大工程項目規劃范圍內的村莊劃入城鎮融入型,處于重要水源保護區、自然環境惡劣、界定為不適宜居住范圍內的村莊劃入轉移遷建型,規劃保留的村莊劃入保留提升型。
凡是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村莊必須編制或修訂村莊規劃,規劃成果達到“六圖一書一公約”標準(即綜合現狀分析圖、規劃總平面圖、基礎設施規劃圖、村莊風貌控制圖、農房改造設計示意圖、基礎設施改造建設示意圖、規劃說明書、村民公約),“一村一策”制定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工作方案。
同時,推進新房新村建設,實施農房改造,對“兩區兩縣”及9度抗震設防高烈度地區傾斜安排,到2020年力爭實施28萬戶左右農村危房改造。推進農村貧困戶住房條件改善,完成7萬戶左右建檔立卡農村貧困戶宜居農房建設。推進中心村培育,實施省級規劃建設示范村建設,創建一批“規劃設計一流、質量安全到位、風貌特色鮮明、生態環境和諧、設施配套就位”的規劃建設示范村,到2020年,中心村人口集中、產業集聚、要素集約、功能集成的水平明顯提升。此外,還將突出文化田園特色,完善基礎設施配套,2016年啟動全市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推進城鄉一體的客運網絡建設,全市規劃布點村和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達95.8%。
強化產業強村支撐
《行動計劃》提出,要強化產業強村支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和經營,構建多元化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每個美麗宜居鄉村培養1名以上農村科技輔導員,農機化水平達到50%以上。
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著力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形成以重點旅游景區為龍頭、若干鄉村精品線路為支撐、都市農莊和“農家樂”休閑旅游為基礎的鄉村休閑旅游發展格局;大力發展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各類新型業態。
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每個美麗宜居鄉村發展1個以上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結合各村實際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引進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每個美麗宜居鄉村培育1—2個增收致富產業或產品,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業”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編輯:kangyuxuan
相關閱讀
粵港澳大灣區擬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群
記者從在佛山舉辦的全省綠委辦主任暨部門綠化和森林小鎮建設座談會了解到,廣東省將主動對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森林城市群。【詳細】
未來10年 河南規劃造林2252萬畝
河南省政府在鄭州舉辦了《森林河南生態建設規劃(2018-2027年)》評審會,經過審閱、質詢和討論,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侖、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守正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該《規劃》。【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