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都市區規劃》首次公布 劃五大板塊
23日,在重慶市規劃局舉辦的“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市民規劃講堂”活動上,《重慶大都市區規劃》首次亮相。記者了解到,重慶大都市區包括了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與城市發展新區,規劃形成“一心多極網絡狀”、高度一體化的空間結構,城市發展新區也將劃分五大板塊,并規劃建設重慶—昆明、重慶—鄭州等貨運專線。
V5大重慶一體化發展
據介紹,重慶大都市區是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為核心,與城市發展新區的各區城區共同構成的城市區域,是國家“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中成渝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按照城鄉互動、產城融合、集約高效、綠色低碳、集群發展的原則,重慶大都市區將形成以山水、田園、森林等生態空間為圖底,長江、嘉陵江、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等主要交通廊道為發展軸帶,“一心多極網絡狀”、高度一體化的空間結構。
其中,“一心”即主城區,由都市功能核心區和都市功能拓展區組成,是我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載體,面積約5473平方公里;“多極”指依托城市發展新區現有的12個行政轄區,包括涪陵、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銅梁、潼南、榮昌等,是承擔主城區功能疏解、集聚新的產業和人口、帶動區域發展的增長極和規模化城市地區;“網絡狀”指由環形和多條放射狀城鎮發展軸聯結形成的軸帶圈層網絡化空間形態。
“《重慶大都市區規劃》屬于次區域范圍的宏觀層次專項規劃,借鑒了大巴黎、大倫敦、大東京等大都市區的規劃發展經驗。”重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何波介紹道。
城市發展新區劃分五大板塊
據悉,《重慶大都市區規劃》深化了城市發展新區各功能板塊的職能,根據功能優化組合的需要,城市發展新區分為五大板塊。其中江津—合川—璧山板塊,重點實現與主城區融合發展,承接主城區外溢的區域性服務、物流及科教研發功能,布局國家級產業開發平臺,發展電子配套、汽車零部件、機械裝備等產業。
同時,永川—大足—榮昌板塊,重點增強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培育完善商貿服務、綜合物流、職教研發等區域性服務功能,培育消費品、汽車、裝備、電子等產業集群;涪陵—長壽板塊,重點打造綜合產業基地,引導化工、鋼鐵、裝備、材料、汽車等產業集群發展。
綦江(萬盛)—南川板塊則重點打造資源深加工基地和重要能源基地,承接主城區外溢的商貿物流、現代制造功能,培育休閑旅游與文化交往功能,完善材料工業、能源工業和城郊休閑旅游業。
此外銅梁—潼南板塊規劃重點打造特色產業基地,承接主城區傳統工業轉移,發展電子配套、汽摩零部件、機械制造等產業,培育商貿物流、生態文化旅游等功能。
規劃建設往昆明、鄭州貨運專線
對于大都市區的發展而言,交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據《重慶大都市區規劃》,在鐵路方面,將對外加快高鐵建設,推進客貨分線。
“比如在客運方面,在成渝客專基礎上,將加快建設重慶—鄭州、重慶—昆明、重慶—長沙、重慶—西安等高速鐵路,構建大都市區‘米’字型高速鐵路網絡。”何波表示,貨運方面,在成渝、渝黔、渝懷、襄渝、蘭渝鐵路等國鐵干線基礎上,我市還將加快建設沿江鐵路,規劃建設重慶—昆明、重慶—鄭州等貨運專線,構建以國鐵干線為主體的放射狀鐵路貨運網絡。
除了對外連接,內部交通也頗為重要。據悉,我市將依托鐵路樞紐環線和鐵路外環線,布局涪陵、合川、永川、綦江等大型貨站,疏解主城區貨運壓力,增強區域輻射能力。
與川黔等地規劃協調發展
據介紹,為發揮大都市區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內陸開放高地的作用,引領周邊地區對外開放,此次規劃重點加強了與四川、貴州等周邊相鄰地區的規劃協調。
“一方面重慶規劃開行城際列車線路,構建與周邊重點城市聯系的城際鐵路網;另一方面打通聯系重慶大都市區客運、貨運綜合交通樞紐與周邊腹地主要城市的高等級交通聯系,構建與周邊重點城市聯系的高等級公路網。”何波介紹道,還將與周邊地區重點在煤、電、氣、水、礦產、旅游等資源開發領域加強合作。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重慶大巴山發現大面積野生珙桐群落
植物學專家日前在重慶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大面積野生珙桐群落。這也是城口縣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首次發現大面積野生珙桐群落。【詳細】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
健康規劃:英國綠色基礎設施(GI)規劃原則
親近大自然對于居民的身心健康舉足輕重。城鄉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塑造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在英國,積極應用規劃手段,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逐漸成為規劃機構及各類自然保護團體的【詳細】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