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很高冷?
互聯網與規劃:
規劃師既愛之,又恨之
在展覽配套的論壇—“首屆城市思想論壇”上,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唐子來、聯合國人居環境署前規劃顧問楊騰達、藝術家馬立安、香港規劃師學會會長麥凱薔、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屠啟宇、臺灣建筑與城市研究學家夏鑄九、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等人以“人·空間·未來”為主題,思考未來。
與常規的城市論壇不同的是,南都記者在參與者名單上看到了來自百度、騰訊以及阿里的嘉賓。“互聯網基礎設施本身就是城市基礎設施的一種,和道路、水利這樣的基礎設施對城市的意義是一樣的。在互聯網行業里面,BAT三家平臺型互聯網機構才是典型的基礎設施,是對整個城市的管理和運行都能普惠的設施。但是,這種無形的基礎設施如何融入固有的城市治理體系中還有巨大的鴻溝,如何真正‘+’起來是很需要探討的。恰好兩個行業之間相互了解很少,馬書記在請馬化騰為市委市政府講互聯網+,我們也為規劃行業請來BAT講講如何互聯網+.”郭晨這樣解釋。
而吳志強則是這樣描述互聯網與規劃之間的關系:“規劃師恨他們,他們把什么都干了,讓傳統規劃無處可去;規劃師愛他們,他們提供的新技術讓規劃有了科學和動態的新工具。”
聲音
“未來的深圳,連接全球又塑造自我特質”
唐子來(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教授):
未來的城市既要連接全球的流通空間,又要塑造地方的特質,也就是場所空間,深圳就是這樣一個城市,它既連接了全球,又在不斷地塑造自己地場所的特質。
楊騰達(聯合國人居環境署前規劃顧問):
我們要建立智慧的城市,還要互聯互通,還要有包容性,參與度,讓人們成為我們城市發展的一部分。有什么能夠讓我們徹底地落實這些項目?就是我們有共同的愿景,我們有利益攸關方,他們來自政府,來自民間社會,他們有共同的愿景,能夠有共同的目標來執行愿景,使它成為現實。
郭仁忠(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咄咄逼人的計算機面前,我們規劃師能否巍然不動?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為什么?因為大數據高速傳輸,高性能計算已經將邏輯計算能力發揮到極致,只要講道理,都敗于計算機,案例不勝枚舉。最遺憾的是城市規劃師是講道理的,所以說他們面臨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