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城市規劃的基本特征與理論基奠
國外城市規劃理論發展
城市作為產業聚集的平臺,作為滿足生產和生活需要的復雜系統集成空間,決定了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規劃。城市規劃中包含了人類對理想的居住空間和生活方式的選擇,所以隨著城市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對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斷選擇,決定了城市規劃理論和思想的不斷發展。
綜觀近代以來城市規劃的基本理論,具有代表性并有深遠影響力的有以下幾種:一是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田園城市是為解決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城市問題而設想建設的一種新型城市。19世紀末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了田園城市的概念,他在著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認為應該建設一種兼有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理想城市,他稱之為“田園城市”。田園城市實質上是城與鄉的結合體。1919年,英國“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經與霍華德商議,明確提出田園城市的含義,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以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農業地帶圍繞,城市的土地歸公眾所有,由一個委員會受托掌管。
霍華德于1899年組織田園城市協會,宣傳他的主張。1903年組織“田園城市有限公司”,籌措資金,在距倫敦56公里的地方購置土地,建立了第一座田園城市——萊奇沃思(LETCHWORTH)。 1920年又在距倫敦西北約36公里的韋林(WELWYN)開始建設第二座田園城市。田園城市的建立引起社會的重視,歐洲各地紛紛效法,但多數只是借取了“田園城市”的名稱,實質上是城郊的居住區。霍華德針對現代社會出現的城市問題,提出帶有先驅性的規劃思想,針對城市規模、布局結構、人口密度、綠帶等城市規劃問題提出一系列獨創性的見解。田園城市理論對現代城市規劃思想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對后來出現的一些城市規劃理論,如“有機疏散”論、衛星城鎮的理論頗有影響。20世紀40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規劃方案和城市規劃法規中也反映了霍華德的思想。
二是格迪斯的“進化城市理論”。生物學家格迪斯1915年出版《進化中的城市》。格迪斯倡導區域規劃思想,認為城市與區域都是決定地點、工作與人之間,以及教育、美育與政治活動之間各種復雜的相互作用的基本結構。這些思想對大倫敦規劃和美國田納西流域規劃產生影響。他主張在城市規劃中應以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念和意見為基礎,尊重當地的歷史和特點,避免大拆大建。格迪斯還視城市規劃為社會變革的重要手段,運用哲學、社會學和生物學的觀點,揭示城市在空間和時間發展中所存在的生物學和社會學方面的復雜關系。城市規劃工作者應把城市現狀和地方經濟、環境發展潛力與限制條件聯系在一起進行研究,再作規劃。他的名言是“先診斷后治療”,由此形成了影響至今的“調查—分析—規劃”,即通過對城市現實狀況的調查,分析城市未來發展的可能,預測城市中各類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然后依據這些分析和預測,制定規劃方案。
三是昂溫的“衛星城市理論”。衛星城是指在大城市郊區或其以外附近地區,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業而新建或擴建的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城鎮。它是一個經濟上、社會上、文化上共有現代城市性質的獨立城市單位,但同時又是從屬于某個大城市的派生物,因其圍繞中心城市像衛星一樣,故名“衛星城”。按其與母城的關系分為完全從屬型、半獨立型與獨立型。通常,與母城相距較近的衛星城市,居住職能強,依附性強;距離較遠的,工業職能強,獨立性強,人口規模也大,有時甚至可達到中等城市規模。按霍華德田園城市思想,衛星城市距母城不論遠近,均應以綠帶包圍,與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但實際上兩者間常因發生膨脹而連成一體。衛星城市理論是從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發展而來,根據霍華德的設想,1919年英國規劃設計第二個田園城市——韋林時,即采用了衛星城鎮這個名稱。20世紀20年代,英國建筑師昂溫為倫敦地區制定咨詢性規劃,提出大規模把倫敦的人口和就業崗位分散到附近的衛星城鎮去。當時,之所以采用衛星城鎮的名稱,主要是因為田園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開闊的郊區”或“田園式市郊區”;其次,也為了表明韋林之類城鎮同倫敦在經濟上有緊密的聯系。之后,“衛星城鎮”一詞便流傳開來,并被廣泛運用,有時還被用于稱呼大城市邊緣那些規劃良好的工業郊區。
四是佩里的“鄰里單位理論”。這是適應現代城市因機動交通發展而帶來的規劃結構的變化,改變過去住宅區結構從屬于道路劃分為方格狀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居住區規劃理論。1929年,由美國規劃師佩里首先提出鄰里單位這一概念,它針對當時城市道路上機動交通日益增長,車禍經常發生,嚴重威脅老弱及兒童穿越街道,以及交叉口過多和住宅朝向不好等問題,要求在較大范圍內統一規劃居住區,使每一個“鄰里單位”成為組成居住的“細胞”,并把居住區的安靜、朝向、衛生和安全置于重要位置。在鄰里單位內設置小學和一些為居民服務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設施,并以此控制和推算鄰里單位的人口及用地規模。為防止外部交通穿越,對內部及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住宅建筑的布置亦較多地考慮朝向及間距,該理論對20世紀30年代歐美的居住區規劃影響頗大,在當前國內外城市規劃中仍被廣泛應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為“小區規劃”理論。
五是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泰勒通過對德國南部城市的深入考察和理論研究,1933年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論,率先論證了城市體系之城市規劃的影響。“中心地”指的是在一個城市體系中,大、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的經濟中心作用,較大城市的經濟中心作用包含著較小城市的經濟中心作用。每個城市的規劃,既要看到本市的經濟中心作用,又要看到與其他城市的分工協作關系。這一理論提示了城市的主導產業對城市規劃的決定性影響。
六是伊利爾 沙里寧的“城市有機疏散理論”。芬蘭建筑師伊利爾 沙里寧為緩解由于城市過分集中所產生的弊病而提出的關于城市發展及其布局結構的理論。沙里寧認為衛星城確實是治理大城市問題的一種方法,但他認為并不一定需要另外新建城市來實現這樣的目的,對于大城市而言,通過它本身的定向發展,使其進行有機的疏散同樣可以達到目的。沙里寧在他的《城市——它的生長、衰敗與未來》一書中對有機疏散論作了系統的闡述。他認為今天趨向衰敗的城市,需要有一個以合理的城市規劃原則為基礎的革命性的演變,使城市有良好的結構,以利于健康發展。沙里寧提出了有機疏散的城市結構的觀點。他認為這種結構既要符合人類聚居的天性,便于人們過共同的社會生活,感受到城市的脈搏,而又不脫離自然。有機疏散的城市發展方式能使人們居住在一個兼具城鄉優點的環境中。
有機疏散的兩個基本原則是:把個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沙里寧稱為“舊常活動”的區域,作集中的布置;不經常的“偶然活動”的場所,不必拘泥于一定的位置,則作分散的布置。日常活動盡可能集中在一定的范圍內,使活動需要的交通量減到最低程度,并且不必都使用機械化交通工具。往返于偶然活動的場所,雖路程較長亦屬無妨,因為在日常活動范圍外緣綠地中設有通暢的交通干道,可以使用較高的車速迅速往返。
有機疏散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對歐美各國建設新城,改建舊城,以至大城市向城郊疏散擴展的過程有重要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來,有些發達國家城市過度地疏散、擴展,又產生了能源消耗增多和舊城中心衰退等新問題。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