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72處600歲以上國保古建筑修繕完畢
山西是中國古建筑遺存最多的省份,其中600歲以上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構古建筑占全國的八成。近日從山西省文物局了解到,自2008年起至今,國家通過“南部工程”已經集中搶修了72處,使珍貴古建筑重新煥發了生機。
山西有中國“木建筑寶庫”的美譽,為古代建筑藝術的頂峰之作,山西600歲以上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構古建筑約占到全國同期建筑存量的80%,且主要集中在山西南部地區的長治、晉城、運城、臨汾四市。然而,由于年久失修,這些早期木構建筑絕大多數面臨屋頂漏雨、墻體坍塌、夯土下沉、梁架扭曲等病情,亟待搶救。
為此,國家在“十一五”期間啟動了山西省南部早期木構建筑保護工程(簡稱“南部工程”),先后投入5.83億元用于105處項目文物本體的維修保護。國家發改委和山西省發改委共投入3.45億元,用于保護性設施建設。“截至目前,已有72處修繕完畢,剩余30余處預計今年年底完工。”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處處長張元成說,這些早期木構建筑,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筑文明的綜合成就,是重要的實物例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據了解,其中50余處國保單位,600歲以上的早期木構古建筑已一改往昔破敗之貌,不僅有專人看護,還安裝了消防、安防、避雷等設施,72處國保古建筑再現典雅別致、古樸厚重之美。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探秘七里峪景區 發現珍稀樹種長裂葛蘿槭
稀有的長裂葛蘿槭樹種夾雜在霍山的密林中,她的嫵媚、她的廬山面目隨著深入了解,對她的疑惑也一點點地排除。這是一組經過2010年數月實地考察并查找資料后公開的圖片。【詳細】
山西恢復濕地功能 濕地保護率提高到50%以上
山西地處內陸腹地,屬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作為全國重要煤炭能源基地,山西濕地保護對改善全省生態環境尤為重要。【詳細】
江蘇古建園林有了數字博物館
江蘇古建園林營造數字博物館運用現代數字化網絡技術,通過圖片、視頻、三維圖像、互動視效等技術,解析江蘇傳統建筑和園林營造工藝與特色,展現傳統建筑與古典園林的構造機理、營造方法和文化內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