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眼中的“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開放包容 合作共贏
“促進區域經濟結構調整,釋放更大潛力”
——為中國帶來更好明天
面向世界的“一帶一路”,同樣深刻影響著中國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指出,“一帶一路”建設將大幅拉動對外投資,加快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帶動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和出口增長,為中國經濟提供持久動力。
“通過發展外向型經濟解決國內經濟問題,是發達國家產業升級、維持經濟繁榮的經驗,也是解決我國東西發展不平衡問題的良好契機。”王輝耀認為。
“‘一帶一路’也是國內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戰略,它可以讓省份優勢互補、相互促進,釋放更大潛力。”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指出。
在《愿景與行動》劃定的“一帶一路”圖景中,全國18個省份成為戰略重點,陜西、寧夏、新疆等內陸或邊疆省區,即將成為對外開放的“新高地”。“它們將被推到開放最前沿,跟國際產業分工接軌,在新的價值鏈體系里重新找到自身定位,形成一個更大的、互利共贏的新經濟體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指出。
機遇在前,各個省市早已積極行動。西安市啟動了第一批60個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項目;新疆對加快落實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作出部署,“絲綢之路經濟帶”旅游合作結出新成果……
經濟利好落在民生領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隨著設施聯通的改善及旅游、教育、人文等方面國際合作的加強,老百姓出游將更加便捷,文化生活更為豐富,就業機會也更多。”向曉梅說。
“還要經過一個艱難爬坡的過程”
——積極化解挑戰,走向共同愿景
“中國已經有世界貿易通道了,為何要復興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嗎?”在國外介紹“一帶一路”構想時,王義桅屢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一帶一路”甫一進入國際社會視野,各種誤解隨之而來,如何增強互信成為首要挑戰。
向曉梅認為,化解誤讀要靠淡化官方色彩、強調民間作用,在市場多贏的原則下推進。徐洪才則更為樂觀:“倡議已經得到了絕大多數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下一步只要扎扎實實向前推進,用行動贏得更多理解。”
未雨綢繆,方能行穩致遠。專家們逐一分析挑戰,提出對策。
互利互惠是“一帶一路”的初衷。然而,各國發展水平、經濟布局、人口分布等存在差異,建設重點不同。如何最大限度兼顧雙方利益?向曉梅認為:“要充分了解對方需求,與其已有的發展規劃相對接。”盧鋒則指出,項目設計要兼顧市場贏利與社會責任,避免短期行為和竭澤而漁;在實施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對外轉移時,要充分發揮其在促進承接國就業和經濟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帶一路”重點工作,但資金缺口不容忽視。羅雨澤提出建議:構建跨境投融資大平臺、大機制,用全局思維、系統思維設計基本框架。此框架應具有項目共同選擇、資金渠道多元、模式組合設計、分工權責明確、制度保障多層等特征。
國際化人才短缺也是“一帶一路”面臨的一道坎兒。如何滿足需求?北京外國語大學走在了前面——“未來5年,北外語言專業種類將擴充至超百種,開設所有與我國建交國家相關的語言專業,以此服務‘一帶一路’。”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北外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彭龍介紹。
侯楊方對《愿景與行動》中提出的“擴大相互間留學生規模,開展合作辦學,中國每年向沿線國家提供1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非常贊同。“這正是建設‘一帶一路’所需要的。綜合性大學應長遠謀劃,打破現有學科分類布局,實現人才跨學科培養。國家公派留學基金也應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傾斜,培養愿意了解、有志學習、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的人才。”
困難雖多,但智庫專家們充滿信心。“‘一帶一路’的潛力空間中充滿新機遇,但還要經過一個艱難爬坡的過程。”趙晉平說。
盧鋒認為,中國經濟復興必然會帶來全球格局重構,“一帶一路”是這個邏輯的現實展開。雖然存在困難,但希望更多。對企業而言,“一帶一路”或許正成為又一個“風口”,“如果你的翅膀足夠堅強,完全可以飛得更高更遠”。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