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都市變水鄉,看不見的城建工程更值得期待
2月26日,成都市規劃局制定的“2015年規劃工作重點”新鮮出爐,在這份方案里,不管你是開車的,還是喜歡踢球的;不管是生活在天府新區,還是居住在城市北門,都能在新規劃中找到感興趣的內容。今年將繼續規劃建設一批快速路,方便市民駕車進出中心城區。要推進5人制足球場等體育設施規劃建設,今后約球也許不用排長隊了。此外,今年成都首次提出“海綿城市”并寫入規劃,防止出現城市內澇。
去年11月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外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這意味著今后我國城鎮排水防澇系統的建設理念將發生徹底轉變,昨日,成都市規劃局制定的“2015年規劃工作重點”新鮮出爐,“海綿城市”建設正式提上日程。其實,一直以來,逢雨必澇仿佛成了很多大城市的夢魘,去年6月,頭頂“國際大都市”和“最年輕城市”諸多光環的大深圳最終卻在一場暴雨面前顯得束手無策,嚴重的城市內澇頻發被網友競相調侃:組團到深圳“看海”,開車開著開著就成“開船”了等等。
實際上,大都市不堪暴雨之重負的現象并非個案,從“來武大看海”到在深圳“開車像開船”,從北京成“沼地”到南京變“雨城”,眾多的大小城市都發生過嚴重的城市內澇。早在201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351個城市進行專項調研結果就顯示,僅2008年—2010年間,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內澇災害超過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在發生過內澇的城市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越來越多的城市變成“都市水鄉”,“逢雨必澇,遇澇則癱”似乎成了大城市一道難以擺脫的魔咒,內澇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其實,縱觀各大小城市的內澇現象,不過都是“重地上、輕地下”,只追求城市快速發展,卻忽視了對防洪排澇體系的建設而釀成的苦果。“地上”文明顯而易見,而城市地下設施這一“看不見的工程”更是在考驗著政府如何厘清發展理念,如何做到善政善為。
有效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治標更得治本。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切實轉變“重地上、輕地下”“重面子、輕里子”的不良觀念,借鑒其他地區先進有效地管理方式,并結合實際,不斷完善相關的處置應急方案;一方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強硬手段,加強污水管網的建設工作,規劃合理,統籌兼顧,堅決杜絕支干管、新舊管接駁不到位,斷頭管頻現的惡劣現象;另一方面要強化對工程的監督管理,負責,監理及質量監督等各個環節要形成立體化、有機化的監管流程,并嚴格強化問責等機制,剔除各類不安全的隱患。
水是維系城市“生命體”健康循環的重要環節,是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的要件,與民生改善、環境保護和公共安全密切相關,“用”好水,“控”好水是城市文明的必然方面,是保證群眾生產、生活正常行進的基本要求,更是當地政府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光榮的擔當,而把“海綿城市”建設寫入城市的發展規劃綱要并加以落實,更是積極有效回應了民眾期待,值得點贊。
編輯:wangying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襄陽市出臺海綿城市建設規劃
讓雨水自然滲透、就地消納,城市不再出現內澇。記者昨從襄陽市規劃局獲悉,《襄陽市中心城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獲市政府批復。【詳細】
老城新生:武漢“海綿經驗”或全球推廣
近日,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綠色生長項目組來到武漢,計劃將武漢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活動作為【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