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失血的地球開一劑“云藥”
資源變資產
綠化,最難的不是種樹,而是愿意種樹。
2014年11月18日,云南省林業廳廳長侯新華給西雙版納州勐臘縣么粉村民小組帶來了一群陌生人,他們都是省里銀行的行長,這次來到么粉村民小組,就是為了發放云南省第一本省級的《林木木權證》和第一張林權IC卡。
“你們領到林木權證的同時就得到了金融機構的直接服務,有了金融體系的支持,林農種的樹就變成了‘搖錢樹’。”侯新華拿著藍皮的《林木木權證》向村民解釋說:“而這張IC卡,不僅記錄著你們的林木數據,還有其他相關的金融信息,銀行可以通過這個卡里的數據給大家做一個綜合授信,在需要用錢的時候就能快速貸款,這張卡就是大家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數字化載體。”
據了解,此次權證的發放是對“四旁”或者零星種植5年以上或者胸徑超過10厘米以上的林木核發林木權證,樹種以橡膠、茶樹、珍貴用材樹種、其他用材樹種和經濟林木為主。
改革開放以來,集體林權制度雖經數次變革,但產權不明晰、經營主體不落實等問題仍普遍存在,制約了林業的發展。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發展現代林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作為林業大省,集體林業發展問題突出,2006年云南省推出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
截至2011年6月底,全國集體林改基本完成,云南等25個省(區、市)率先完成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全國確權勘界的集體林地24.67億畝,占總面積的90%,發證面積21.2億畝,占總面積的77.4%。
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過程中,云南省扎實推進各項配套改革,搭建林權流轉平臺、投融資平臺等,確保云南省林權抵押貸款余額連年穩居全國第一。
2011年大理州在全省首家推出了經濟林木(果)權證抵押貸款工作,先后在南澗縣、永平縣核發權證抵押貸款試點。真正實現了“青山變金山、活樹變活錢、資源變資本”的目標。
總結大理州經濟林木(果)權證核發暨抵押貸款做法,云南省林業廳制定出臺非林地林木權證核發暨抵押貸款辦法,在全省全面啟動非林地林木證和經濟林果證發證工作,探索抵押林木購買保險模式和抵押監管機制,開展觀賞苗木、經濟林木抵押貸款業務。
“這次林木權證確權發證,云南林木與林地‘兩權分離’及非林地上種植林木權屬問題將得到妥善解決。”云南省林業廳副廳長冷華告訴本報記者,“林木抵押融資瓶頸被打破,將極大調動社會資本注入林業產業積極性,這對鞏固和擴大云南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成果,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增強林業發展活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可見,林產確權成了調動農民和社會資本種樹積極性的核心關鍵。
據了解,云南省森林面積達到1914萬公頃、居全國第三位,森林覆蓋率達到54.6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30個百分點。在林業改革方面,全省集體林地確權面積2.7億畝、確權率98.9%,成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省份之一,也是西部地區率先完成明晰產權任務的省份。
編輯:w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