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解讀新型城鎮化融資之道
一、私人資金參與城鎮化融資的條件
根據國內外的實踐經驗,PPP模式的成功運用需要一系列必要條件:(1)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是吸引私人參與項目投資的關鍵因素。由于投資大、周期長、內部結構復雜且設計因素眾多,基礎設施建設往往具備較高的風險性。其中,私人投資者最關注政府監管風險,即包括特許權招投標過程是否透明、投資者是否具有真正的運營自由、協定的運價制度是否能遵守、政府是否能按時進行財政撥款等。這就要求項目的風險分配應該綜合考慮雙方參與者的特點、立場和利益,對風險進行合理配置,進而實現項目運營效果的最優化。此外,在PPP項目中,可采用項目完工擔保、資金缺額擔保,也可對一些風險投保,包括對建設工程一切風險(CAR)的保險、對預期利潤損失風險(ALOP)的保險、對第三者責任風險(TPL)的保險等。同時,國際金融公司、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還能對外匯不能轉移、東道國政府違約等風險提供擔保。(2)政策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的公益性特點使其無法完全遵循市場化原則進行定價,同時面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基于此,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給予基礎設施投資一些優惠,如稅收優惠、低息貸款、擔保貸款、鐵路沿線的土地開發優惠等,充分調動民營資本的積極性。(3)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PPP項目需要在法律層面上對政府部門與企業部門在項目設計、融資、運營、管理和維護等各個方面所承擔的責任、義務和風險進行明確界定,以保護雙方的利益。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對參與雙方進行有效約束,以提高PPP項目的運作效率和透明度。(4)專業化機構和人才的支持。PPP模式的運作廣泛采用項目特許經營權的方式進行結構融資,這需要比較復雜的法律、金融和財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一方面要求制定規范化、標準化的PPP交易流程和相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專業化的中介機構對項目的運作提供技術指導、及專業服務等。目前,雖然中國發展PPP的條件并不十分完備,但已具備初步發展的可行性,主要表現在:
第一,良好的制度環境為PPP的初步發展提供了政策基礎。
為了逐步建立適應PPP模式運轉的政策制度環境,中國有關政府部門相繼出臺了一些相關規范性文件。20世紀90年代,中國《市政公用企業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試點指導意見》的出臺,標志著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打破了其自然壟斷性開始向市場化競爭和企業化運營轉變。2000年,建設部再次發布關于城市公用事業的規定,將對外資開放的基礎設施產業的應用范圍覆蓋到能源系統、交通系統、水源和給排水系統及生態環境系統。2001年底,原國家計委發出了《關于印發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經營性的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建設。2002年,建設部頒布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要求加快推進市政公用事業的市場化進程,引入競爭機制,形成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設施市場體系。2005年,國務院發布“非公經濟36條”,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2010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被稱為“新36條”,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社會事業、服務等領域。
第二,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與民間資本投資意愿迫切為PPP推廣提供了可行。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積累,中國的非國有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己經具備了參與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實力,這在私營資本增長的絕對數量和相對數量上均有體現。居民儲蓄存款增長十分迅速,截至2013年5月,居民儲蓄存款42.94萬億元,這些存款,隨時都可能釋放出巨大的投資力量。根據最新數據,目前中國私營企業數已超過中國企業總數量的80%,是中國最大的企業群體。在滬深兩市所有上市公司中,有民營背景的企業已占50%以上。私營資本不僅具備投資基礎設施的實力,同時也有強烈的投資意愿,但是,基礎產業與基礎設施領域一直是私營資本投資涉足最少、進入最為艱難、最難以擴張的產業領域,因而也是私營投資進入最為不足的領域。私營投資難以進入的重要原因,是基礎設施領域門檻太高。目前的基礎服務和新興服務業均存在著較強的行政壟斷,過多的行政干預,使私營資本的進入受到市場準入的限制。正是由于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體制嚴重滯后,不僅導致基礎設施產業普遍缺乏競爭力,而且使這些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不能成為拉動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不斷增長的私營資本不能有效的得以利用,嚴重旳影響了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
第三,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為非國有經濟進入基礎設施領域提供了技術保證。
由于基礎設施領域的產品和服務基本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并且由于公共產品存在消費效用的不可分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及受益的非排他性,使私人參與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收益得不到有效實現,這是基礎設施領域主要由政府作為投資和供給主體的重要原因。此外,基礎設施領域還存在經營上的自然壟斷和投資上的資金密集等特性,也是私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的重要壁壘。但是技術創新使原來壟斷性的行業變得可以引入競爭機制,制度創新也使原來無法實現的收費和收益補償變為可能。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