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如何構建健康的城市文化生態格局
中國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迅速提高到2013年的53%,城市規模有的擴張了幾十倍,有的擴張了上百倍,最高的達200多倍。城市化率提高20個百分點,英國用了120年,德國、美國用了80年左右,法國用了上百年,而中國僅用了20多年。在快速崛起的中國城市里,雖然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但還來不及形成自己的文化。西方城市歷經長期孕育,已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文化構架,這個構架就是一根軸、一張網。這根軸即靠絕大多數市民參與的宗教信仰凝聚人心,這張網即靠發達的社會組織實施管理和服務。在中國,一些城市呈現文化荒漠化、碎片化、快餐化、無規則化的特點。這不僅有礙于城市的成熟發育,妨害城市的軟件建設,也會殃及城市發展的政治利益。
一個良性的城市文化生態應是“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和“草根文化”三位一體的“草灌喬型”多元體系。借用林業生態術語,我們把“精英文化”比喻為直插云天的“喬木”,把“大眾文化”比喻為不高不矮的“灌木”,把“草根文化”比喻為綠遍山野的“草木”。就像大自然數千萬年形成的原始森林中的生態環境系統那樣,草木、灌木、喬木融為一體,三者共生共榮、互相依存,不分高下貴賤,都是其中的一員。不同層次間互為因果,彼此照應,才使得他們各自生生不息,從而造就至今讓人類無法破解的大森林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之謎。因此,用生態學的原理打造城市文化應是當代中國城市文化建設方向性、目標性的著力點。
縱觀當今我國城市文化建構,令人憂心的是許多城市不惜人力、物力、財力高薪延攬世界級名人大家設計出“高大上”的形象工程,投資數億、十數億甚至數十億的高檔影劇院、音樂廳、山水實景演出等屢見不鮮,其奢華氣派世所罕有,新奇怪誕堪稱一絕??杀氖沁@些高不可及的文化建筑,建好后,絕大多數門前冷落,慘淡經營,入不敷出已成常態,不要說正常的維護費用無力籌措,有不少連水電費繳起來都十分困難。
在一些人的頭腦里,似乎這些標志性文化建筑才是主流文化的代表,才是中國人才能的顯現,才能在世界文化發展中傲視群雄。在這種荒唐理念的驅使下,本來就投入不足的城市文化建設一味向精英文化傾斜,而嗷嗷待哺的大眾文化、草根文化便無米下鍋。社會為洋建筑而興嘆,為不得進而唏噓。難怪坊間戲稱今天的城市文化是“領導的文化”、“富豪的文化”、“洋人的文化”。
從風靡全國的大媽廣場舞,毀譽參半;到農民工業余時間四處游蕩,無可奈何,這其中透出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我們城市文化的需求與供給的尖銳矛盾,城市沒有提供更多可以選擇的文化活動方式,他們只好千人一面,萬眾齊趨地參與某項單調的活動。那些高不可及的一流歌劇院、音樂廳,那些交響樂、芭蕾舞、荒誕劇,票價都高得怕人,大眾看不起,也不愿看,他們需要的是適合中下層社會消費的平民文化,尤其是那些參與式、體驗式的自娛自樂文化?;谖幕褪?ldquo;人化”和“化人”的理念,在城市文化建設中決不能讓老百姓不知文化何“化”、美術何“術”、圖書何“圖”、音樂何“樂”、舞蹈何“蹈”、歌曲何“曲”,務必樹立適合平民消費的健康有益的大眾文化、草根文化才是一個城市的主流文化、主體文化和主導文化的城市文化發展觀。這是因為一個城市的文化是所有生活在這個城市里的人共同創造的,每個人既是文化的消費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城市人口的集聚來自天南地北,每個人都承載著各自不同的家鄉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走到一起,各種文化在互相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統一,在統一中升華,這就是“人化”的過程;然后再按照升華后的文化范式,約束規范來到這個城市生活的所有人,這就是“化人”的過程。城市文化既有極強的包容性,又具有巨大的同化力。每個人在他所生活的城市里既消費著既往的城市文化,也為這個城市的文化發展默默創造著、貢獻著。如果忽視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社會,一個城市的文化建設將是沒有價值、毫無意義的。培養一個城市市民的文化認同度、參與度和歸屬感,是一個城市凝聚向心力的根本途徑和關鍵舉措。
因此,當今中國的城市文化建設務必兩眼向下,瞄準大眾,瞄準基層,讓他們貼得近,聽得懂,能進入,能參與,喜聞樂見,積極投身。為此,當務之急需要搭建六個平臺,建好四支隊伍。
六個平臺:一是免費開放的館、站、室、廳等公共設施,如圖書館、博物館等。中國這類文化設施本來就十分貧乏,2014年美國有博物館35144座,中國僅有4000多座,到2020年才計劃建到6000座。一些地方,博物館成了“文物倉庫”,圖書館成了“圖書倉庫”,一面是需求不能有效供給,一面是資源閑置浪費。二是為2.6億農民工搭建“文化低保”平臺,在為他們免費提供文藝演出、電影電視、圖書閱覽的同時,免費發放文化消費券,讓他們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定點商業文化消費,保障他們的基本文化權益。三是搭建適合群眾自娛自樂的街頭表演平臺。國外許多國家在街頭巷尾都建有這樣的簡陋場所,可以讓那些有即興表演欲望的人,興來神來,臨時組合,演完即散。四是搭建便于市民包括農民工交流的“親情網站”,使那些無法融入城市或心情郁悶難以自我排遣的人找到情感的寄托。有關方面可征集志愿者或派專業人才通過網站幫助他們疏導心理、宣泄情感、交流思想、解疑答惑。五是搭建非物質文化傳承平臺。在芬蘭,小學生掌握一項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必修課。城市應免費開辦各類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吸引愛好者積極參與,使之香火永續。六是搭建“工匠平臺”,讓有技術專長的農民工和城市居民根據自己的興趣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研發創造。美國近些年在不少城市社區建立“工匠空間”,培養居民的動手能力,激發民間能工巧匠的創造力,在全國掀起“工匠運動”,把它作為培養國家未來需要的技術人才的平臺。
四支隊伍:一是能盡心盡職做好服務的基層專業文化工作者隊伍。把那些熱心于基層文化事業的同志選出來,用到位,真幫助。二是民間文藝骨干隊伍。把那些有各種文藝才能的民間骨干分子組織起來,廣泛開展各種文藝活動。三是具有專業文藝水平的師資培訓隊伍。把公辦院、團、校的專業人才組織起來,采取多種方式,深入基層文藝骨干群體,定期開展各類培訓輔導。四是志愿者隊伍。把那些有文藝特長的志愿者組織起來,利用節假日或晚間空余時間到社區到企業開展文化服務。
城市文化的豐富多彩是一個城市精氣神的集中體現,建立起“草灌喬”結合的城市文化生態,不僅能夠讓廣大市民、尤其是農民工找到精神的棲居之所,找到心靈的慰藉之地,而且更能充分激發一個城市昂揚向上的強大活力,有效展示一個城市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