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新年鐘聲掩不住的城市化之殤
1月6日是上海外灘踩踏事故的“頭七”,按照中國傳統,這一天,我們得為逝者做點什么,說點什么。
36死,49傷,悲傷籠罩上海,悲傷刺痛中國。今天,當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擁抱溫暖的陽光時,一定回想起,那場發生在子夜的夢魘。
關于這起踩踏事故的成因,媒體已經分析得太多。有人著眼于政府的調控管理,有人著眼于公民的安全教育,也有人看到了媒體信息傳達能力的不足,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視角,自有不一樣的關懷。但所有的分析,歸結起來,可能只有一個命題——城市化。
一場踩踏事故,讓我們瞬間驚醒:中國最摩登的城市,在災難來臨時,竟也顯得如此脆弱。
誰都知道,城市化“不是簡單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積擴張”,而是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生活方式等由“鄉”到“城”的全面轉變。所謂城市化,本質上是一種城市文化的發育。城市面積擴張,城市人口增加,相應的城市心理也要同步形成。
一句話,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或許,這正是這起踩踏事故需要直面的尷尬與傷痛。
燈光秀就像一個隱喻,它代言了城市化最頂尖的技術文明。它光彩奪目,表征著城市生活的美好與高端,似乎有了它,城市才變得名副其實,城市生活才變得理所當然。當人們迫切地去享受這一城市文明的榮耀時,卻忘了,或者根本就沒意識到,他們還不具備欣賞這一榮耀所需要的節制、理性、風險意識與必需的自救能力。一個應該是最為現代化的政府,同樣不具備與高度發達的城市物質文明相匹配的風險調控、應急管理能力。在虛無縹緲的燈光秀面前,熱望的人們,盡情裸奔。
城鄉二元結構瓦解,物質形態的城市文明狂飆突進,但久貧乍富的人們卻還沒有做好準備,身體沒有做好準備,心理更沒有做好準備。無論是狂歡的人們還是“大意”的政府,與成熟的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素質,都相去甚遠。
很顯然,我們對城市產品的需求,已遠遠高于城市文明對我們自身素質的要求。哪怕是國際化程度最高、市民心理發育最成熟、政府風險管理能力最頂尖的上海,都沒有滿足這個條件。
光鮮的城市外表,如果市民沒有成熟冷靜的心理,政府沒有足夠的風險布控與精細化管理,所謂的城市化,就是一種低層次、低水平的城市化。看似堅硬的城市,只是徒有其表的氣泡,一戳便破。
僅有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的城市,并不能“讓生活更美好”。也由此可以說,物質上的城市化與文化心理上的城市化,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轍,缺了誰,都難以稱作成熟的城市文明。
上海之殤,是城市化之殤。頭七之日,街頭獻花,撰文悼念,不只是對逝者表達哀思,更是對城市化應有的反思。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
2月14日消息,著名體育評論員姬宇陽在微博中透露,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作為上港新主場,浦東足球場是能夠滿足FIFA國際A級比賽要求的專業足球場,球場固定坐席數為33765個。(圖片來自姬宇陽微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