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而知美 ——“落葉慢掃”三年的城市美學追求
兩年試點下來,這種“小沖撞”不斷
“這對我們管理上是一個很高的挑戰。我們不能保證推行的辦法就一定成功,但是總要試一下。”
按這次的“落葉不掃”規定,早晨6點之前,要全部清掃一遍,日間要撿拾垃圾,然后在下午4點鐘將所有落葉掃去。
但落葉“一日一清”的規定還是帶來不少誤解。
徐匯區旅游局局長林福東一次遇到居民的“質疑”:“我天天來,看你們天天都掃的,這樣哪里好看到那么多落葉呢?”
也有背著相機的游客一臉掃興:“落葉太少,低于期望值。”
兩年試點之后,這種“小沖撞”,呂曉慧也多次聽到。“要做好銜接”。今年,徐匯區委宣傳部早早地就請旅游、規土、環衛等部門以及相關街道的負責人一起來了次“頭腦風暴”。
會上,各個部門拋出了種種糾結:比如,天干物燥,火災隱患怎么辦?市民抱怨落葉不足,能否像“天氣預報”一樣給市民預報落葉?落葉幾天就沒了,有沒有可能把美更長久地留住……
針對落葉預報,最初,大家想出了“落葉指數”——通過指數來提醒觀光者今日的落葉狀況??墒牵簧仙街笖?,就涉及對數值的估計,“太主觀”。最后,一致商定出“梧桐日報”,即在微博上發布上午拍攝的落葉景觀路照片,由觀光者自行決定要不要來。
徐匯藝術館館長唐浩也是與會者之一。當初接到邀請時,他還有點詫異——前兩年藝術館并沒有參與其中。他隨即轉為興奮,因為大家一致覺得邀請美術學院師生來寫生是個不錯的主意——學生們需要寫生的景觀,而街道上的寫生者也是一道風景。
唐浩尤記30年前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學,常來武康路寫生,那時候還沒有落葉的感覺,很想讓現在的學弟妹們也來體會美景。他立刻聯系了幾所美術院校學生前來寫生。
一天,學生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興致勃勃地描繪落葉中的武康路,突然下起了雨。
按規定,一旦下雨,清掃隊需立刻清掃落葉,以防阻塞下水道。于是環衛工人們立刻掃帚揮起來。
但寫生的學生們急了,落葉一掃,景致都被破壞了。
唐浩趕緊通過部里與環衛所達成一致,再晚一點時間清掃。
除此之外,區里專門為幾條道路配備額外的滅火器,以防萬一。
“這對我們管理上是一個很高的挑戰。我們不能保證推行的辦法就一定成功,但是總要試一下。一個城市,它的文明程度,它的品質,就在于這些細節。”呂曉慧說。
街區是為人而造的,是最新鮮的生活所在
他還記得新概念里面的一篇文章,講一位美國的清潔工人,上下班都穿西裝,工作時再換工作服,顯得很專業,也很體面
凌晨4點半,莊嘉慶已經就位武康路。天依舊漆黑,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掩映著一幢幢花園洋房、小型公寓和里弄房屋。
在莊揮著大掃帚工作之時,灑水車、垃圾車也在區間內奔波,海鮮批發部的工人們忙著卸貨,挑選新鮮的小黃魚。
臨近6點,天還未亮。莊已將泰安路一側以及武康路南段清掃一遍。等大型的垃圾車清掉小推車后,莊還需再打掃一圈,包括擦洗垃圾箱。
莊嘉慶今年34歲,自考大專,讀的專業是英語。他還記得新概念里面的一篇文章,講一位美國的清潔工人,上下班都穿西裝,工作時再換工作服,顯得很專業,也很體面。
“其實看看這些文章還蠻能改變人的價值觀的。”他最早來應聘環衛公司,觀念上轉不過來,“我們從小接受的觀念都是學習不好才去掃馬路,我以前雖然不是重點的學校,但在班里也都是前十名咧,不過最后倒是我母親開導我,現在我覺得這份工作還蠻適合我。”他說自己以前很胖,因為長期在家炒股不運動,現在多勞動,也健康不少。
他還看過原版的《威尼斯商人》,從中領悟到“做人還是善良一點好”。
等待的間歇,他轉頭看看樹冠,說:“有一次,我掃著掃著,風一吹,葉子嘩啦啦地落,像下雨一樣,特別好看……我喜歡春天,不過武康路秋天最好看。嗯,下雪的時候也好看。不過上海市區基本積不了雪。”
即使自己打掃也覺得很美?“那要看啦,事情總有幾個角度的。如果今天是我掃地,還是蠻頭疼的,落葉不掃只是日間不掃,最終還是自己的事。”
龔敏月如今已退休,她在這個街區從掃馬路到做上班長,做了30年。她說現在看到滿地的落葉不掃還有點“不習慣”,總有上前掃掉的沖動。她炫耀當年掃落葉的經驗,一個人用兩把掃帚一起推,就可迅速清潔地面。
陳理兆最近忙著給那些前來欣賞落葉的人們介紹武康路的老房子。他今年73歲,是湖南街道的老居民了。五原路上出生,如今依然居住于此。原先是航空系統的職工。
陳理兆講起武康路很自豪,他從網上下載的《永不拓寬的64條馬路》被對方拿出手機一陣猛拍。
此番,他作為落葉景觀道的志愿者,為游客介紹老洋房。
“我們這邊走不進的房子居多,雖然老建筑前面都有簡介,但是比較簡單,有的掛了二維碼,但是老同志不會掃。我們給他們講講老房子,講講自己的回憶,都很開心。反而專業團隊不會有我們居民自己介紹的效果好。”
他介紹黃興舊居:“這個393號樓,它的結構很怪的,像一片西瓜,南邊尖尖的,現在的旅游中心就在尖尖的地方。實際上呢,黃興來上海時,這幢樓還沒造,南邊有兩幢英國鄉村式風貌的建筑,前面花園也很大,房子很氣派。這兩幢現在看不了,我還是由我們的社區老師有一次帶著進去看過呢。”
……
一位研究環境藝術的教授曾說,街區是為人而造的,是最新鮮的生活所在。
本文開頭提到的學者,是上海社科院博士王泠一,他覺得人們來到這里,其實欣賞的并不僅僅是落葉,而是“閱讀街區、閱讀滄桑”。“落葉本身也是一種秋韻。我在首爾、東京、我國臺北等地看到,他們都和我們差不多維度,落葉也是一種自然景觀。湖南街道和天平街道的老洋房特別多,都是不可移動的歷史保護建筑,本身就有一種上海的經典氣質。”
從重視文物、重視歷史保護建筑,到重視集體記憶、重視街景,我們的城市管理在不斷進階。
在上海,一葉落而知美。
手記
不僅僅是落葉
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要開始追求品質。其實,這也是一種城市生活哲學的回歸。也許對老百姓來說,只是想更悠閑更幸福地散步,而對政府來說,管理就必須細化再細化才行。
采訪之余,我在武康路上反復行走。
無意間闖進393弄甲,黃興舊居,亦是徐匯老房子藝術中心的所在地。推門走進,只有老門的“吱呀”聲,里面,三三兩兩的游客在安靜地閑逛。
一張小桌子,一本粉紅色的臺式日歷,一個郵筒形狀的儲錢罐提醒“請投幣”,一個白色的木質郵箱緊貼墻面,收納盒里的筆、橡皮、膠水、可愛的圖章都擺放整齊。旁邊還有溫馨提示,告訴想要寄明信片的人們如何自助完成,自行投幣,沒有任何人的監督。
換位思考,假使作為游客初入一個城市,看到這樣的“小心思”,好感定會倍增;而一個久居于此的居民,偶爾探訪,心里也難免感到幸福。
這種感覺,與看到一座城市里,落葉如此安靜而優美地,停留在清潔的馬路上時,內心的激動是一樣的。
當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要開始追求品質。其實,這也是一種城市生活哲學的回歸。也許對老百姓來說,只是想更悠閑更幸福地散步,而對政府來說,管理就必須細化再細化才行。
當我和落葉相關的各種人群打過交道后,無論是倡議者,還是維護者,或是居民,似乎都在熱忱地對待這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而且,并不僅僅是落葉。退休的老者義務參與著老建筑的修繕與尋訪;有故事的人每月在街區的組織下分享自己的回憶;孩子們參觀老房子并用稚嫩的筆描繪“巴金爺爺的家”……
車爾尼雪夫斯基那句“美是生活”,在這里似乎得到最貼切的闡述。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