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而知美 ——“落葉慢掃”三年的城市美學追求
城市熨帖人心的溫暖,往往藏在一些頗富人情味的細節里。比如,這條路的環衛工,是可以被允許根據自己的喜好,把已經掃成一堆的金黃落葉,用掃帚再加工,攏成“心型”“蝴蝶型”等各種自己心儀的圖形,在街上作幅小畫,“讓葉子多留一會兒”。
可以想見嗎?當對美的熱愛與追求,在哪怕這樣一個細微之處,也能得到自由空間與小小滿足——那么,無論對從業的工人、路觀的市民,甚或這座城市,都是一種美學品質的喜悅與共襄。
所以不難理解,那年深秋一位學者上班路過這條武康路,見“滿地落葉,葉子金黃,場景像油畫”,覺“正攏葉作畫的工人還蠻有品味”,尤其在問知“這是清掃隊的要求”之后,心里的感動。
學者后來向區委建議,清掃不要一刀切,有些綠色條件好的歷史風貌保護區,物業力量強、保潔措施到位的街區,地面上的落葉可以挽留幾天。
今年是徐匯區試點“落葉不掃”第三年。城市熨帖人心的溫暖,更深藏在學者建議之后,這三年來,城市管理者不斷調適、精益求精的一連串細節里。
首當其沖,便是落葉的清掃。
有人說,你們是不是故意“拗造型”?
落葉的保留,就如武康路上的小畫廊小書店小咖啡館,都是“針灸”的點位,可以“讓街區活起來”。“并不見得一定都要是大的項目,也許一個小心思就能讓人感到幸福。”
“掃還是不掃”的爭執由來已久。
外地也為此做過一番討論,有市民建議保留落葉,有關管理部門的人士認為,市民不要太“小資”,并列舉幾點理由:一是闊葉梧桐樹,落葉腳一踩就碎,易吸附灰塵,影響環境;再者,下雨天落葉容易讓汽車打滑,行人踩到也有滑倒的危險。
有學者提出,一片葉子考驗城市管理者的水平與智慧。
徐匯區試點已有三年。區委宣傳部長呂曉慧說,掃與不掃是眼前的事,而城市的人文建設是更長遠的事。
呂曉慧說:“有人說,你們是不是故意在‘拗造型’?其實不是。挽留落葉的背后,是市民對美的需求。”
在上周的“上海武康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研討會”上,阮儀三、蘇志良、李天綱、莊志民等學者齊聚武康路。莊志民認為:“都市社區形象面貌的改造,決不僅僅是個城市建設的問題,而是一個有關人類文化心態的平衡問題,是與人對精神家園的終極追求密切相關的,因此,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生美學問題。”
今年徐匯區設置的幾條落葉景觀道包括武康路、余慶路、湖南路、復興西路部分路段,同屬上海市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亦都屬于上海“永不拓寬的64條街道”。這是2007年由市政府批準的“一類風貌保護道路”,中心城區總共有144條道路和街巷被列為風貌保護道路。
呂曉慧說:“我們是類似像中醫療法的針灸,有時在一些穴位上施針,就能將整個人的氣脈調理舒暢。”
在她的眼里,落葉的保留就如武康路上的小畫廊、小書店、小咖啡店、家具店都是“針灸”的點位,可以“讓街區活起來”。“并不見得一定都要是大的項目,也許一個小心思就能讓人感到幸福。”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余秋雨縱論城市美學與城市發展
“在資陽,我感受到了激情與活力,充滿了生機!”6月24日,資陽市好萊塢會演中心座無虛席,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教授蒞臨資陽,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內,為資陽市民精彩講解了文化的深層次內涵。資陽市委書記李佳出席并主持了講座。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