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政策是否"落地生根"
作為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之一的新型城鎮化政策,在各地落實得怎么樣?如今,16個被督查省份的落實情況已被披露,那么其余省份呢?
記者通過采訪發現,這些省份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轉移人口享受“市民待遇”;注重“產城融合”,防止“攤大餅”式發展;創新機制,努力破解資金難題。
公共服務均等化共享“市民待遇”
安徽蚌埠人潘少飛前年來到杭州店口鎮,租了兩間樓房,雇了兩個人經營汽車配件加工生意,他的孩子和妻子也跟他一起到了店口。孩子目前正在鎮里的公辦小學上學。
“感覺沒啥不一樣,本地人享受的政策和服務我們也都享受了,挺好的。”潘少飛說。
根據新型城鎮化要求,推進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讓1億進城農民工能夠在城市扎根。據了解,各地紛紛出臺涉及農民工就業培訓、住房保障、隨遷子女教育等政策措施。
山東今年出臺《山東省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3年行動計劃》《山東省農民工權益保障3年行動計劃》和《山東省農民工公共服務3年行動計劃》,規劃2015年至2017年,力爭每年對180.7萬農民工開展各類培訓。
“城鎮化不是逼民上樓,要追求以人為本的高品質城鎮化,而不是簡單的GDP增長。”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說。
創新機制破解資金難題
加快推進城鎮化需要巨額資金。如果僅靠財政資金來支撐城鎮化進程,不僅不可持續,還蘊含巨大風險。記者在各地采訪時發現,不少省份通過創新投融資機制來破解資金難題。
重慶在推進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中,探索建立多主體、長周期合理分擔改革成本的機制。經測算,改革成本大體由政府、用工企業、社會三方面各承擔三分之一,分別分擔1000多億元,并且大部分改革成本并不需要一次性即期支付,是一個10年至15年時間長周期平衡過程,最終可實現成本可控、資金來源有保證。
陜西積極探索吸納社會資本參與移民搬遷安置。如安康市寧陜縣皇冠鎮就利用企業和社會資金實施全鎮的移民搬遷,把搬出后的山溝建成了旅游景點,現在投資已增加到20多億元,農民不花錢就住上了寬敞的大房子。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新型城鎮化等將成政府投融資主要方向
日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詳細】
“特色”引領新型城鎮化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十九大報告在回顧過去5年工作和歷史性變革時指出,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詳細】
著眼“新”的特質抓好新型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為核心推進新型城鎮化,是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富民強省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加大對新型城鎮化的理論研究力度,著眼【詳細】
寧夏出臺新型城鎮化“十三五”規劃
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審議通過了由自治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牽頭編制的《寧夏新型城鎮化“十三五”規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