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扶貧模式:“美麗種籽”的云南生態多樣性保護計劃
“美麗種籽”可持續性環保行動
從2012年開始,嬌韻詩集團介入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并最終形成了外資注入、公益機構幫扶、采用合作社方式的農林混種保護生物多樣性模式。
美樂村帶頭人李秀林在自己的田地里種植了接近6萬棵云南榧樹,為了維持資金投入,他在樹苗旁兼種了一年熟的中草藥木香、天麻,及五年熟的重樓,在獲得嬌韻詩集團的資助后,恢復生態多樣性的行動得以延續。
事實上,當地村民對中草藥種植的較高收益心知肚明,以重樓為例,其每畝收成可達2萬多元,而煙葉每畝的收入僅有4000元,但限于資金投入和中草藥收獲年限,幾乎沒有家庭可以支撐。“中草藥的種子需要600多元一公斤,收獲要等好幾年。”一位坐在村頭的婦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嬌韻詩的投資主要集中于為農戶提供中草藥種子,并協助在梯田上建設基本農用設施。公司計劃在2014年前投入50萬元,在未來三年再投入150萬元,由此,可以在恢復生態多樣性的同時,幫助村民增加收入并使收入來源多樣化。
資金投入已開始有了部分收成,美樂村村民拿來滿滿一桌子中草藥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猜它們的名字,這些中草藥包括天麻、重樓、獨定子、木香、蒼術、附子等。
除了為農民提供種子,“美麗種籽”計劃還為村民提供最新農林技術培訓,并鼓勵他們向子孫后代傳播珍稀植物的知識。
在嬌韻詩和中國滋根的聯絡下,農民的種植漸趨科學化。許建初團隊引入農林混合生態系統,“事實上,樹種與中草藥的搭配是要滿足自然生態規律的,不能想怎么種就怎么種。”許建初說:“農林結合起來是1+1大于1的,比如,云南的旱冬瓜和茶樹結合起來種,茶樹產量增加了40%。現在國際上所有好的混農林業,1公頃的效益等于1.4公頃土地的效益。”
但“美麗種籽”計劃也并非不存在困難。
“混農林種植理念并非每個村民都能接受,這畢竟改變了他們長期的種植習慣。”中國滋根工作人員黃剛說:“只有示范農戶產生了良好效益時,其他村民才能真正轉變。”
水利等農用基礎設施的缺乏是“美麗種籽”遇到的第二個制約因素,在94%山地面積的云南省,農田水利建設極度匱乏,“目前兩個村子的農民只能靠肩挑馬馱方式運水上山。”黃剛稱。
即使有農林專家的幫扶,農民的種植技術仍然需要長期培訓和摸索。事實上,除了植物種類的合理搭配,如何在種植區內以自然的方式形成肥力循環仍需改善。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