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城市,市民向往的理想城市
生態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許多國家和地方政府逐漸將生態城市列為城市發展的優先內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今年啟動的上海新一輪總規編制也明確指出,要突出生態優先的發展底線,遏制城市無序蔓延,保障城市生態安全。
為什么要建設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建設是從國際社會大環境背景、我國國情的基本要求出發,也是我國嚴峻的環境和資源挑戰下的必然結果。時至今日,中國70%以上的河流與湖泊已遭到污染,70%的能源需求依賴煤炭。依據世界銀行的估計,中國每年有數以十萬計的人因污染而早亡。我國目前城市化水平為53.7%,但近60%的城市人口居住的城市空氣質量不佳,污染水平是美國的兩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水平的5倍。
就上海市情而言,生態是城市得以持續發展的保障。上海土地面積6340.5平方公里,位于1-3級生態脆弱區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非常脆弱。上海人口眾多,城鎮化用地已超總用地的50%,城市熱島效應明顯,灰霾、PM10、PM2.5等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全市617.9公里長的河道中,V類和劣V類水河長共占70%,屬于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上海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生態空間不斷壓縮和減少,上海目前森林覆蓋率僅為12.58%。城市空間布局的優化,城鎮體系的完善、PM2.5防控、市域農村秸稈焚燒的控制、濕地與水體生物入侵等仍是上海城市發展的巨大挑戰。上海發展模式仍然是“高碳發展”,人均碳排放量高達11.89噸/年,而倫敦、紐約、東京等世界千萬級人口城市的人均碳排放只有上海的30%—50%。
新一輪總體規劃“我的2040”愿景調查中,城市發展目標選項中“環境友好、低碳出行的城市”超越其他經濟、文化類選項,位居第一。與此相關的調查結果還有“上海最需要改善的問題”,第一名為“大氣和水等城市環境”。綜合上述,建設生態型社會是特大型城市上海的戰略選擇。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王文杰:哈爾濱城市森林研究看生態城市建設
最近在貴陽召開了生態峰會,提出了要建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級森林城市,這是到2020年的目標,現在已經有165個了,到2025年要增加到300個。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樹木大有可為【詳細】
車生泉:生態城市與海綿城市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副院長車生泉教授發表題為《生態城市與海綿城市》的主題演講。他提出,城市中人是核心,城市生態系統應當是以人為主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