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生態文明建設新成就
7、不以GDP論英雄江蘇首推綠色發展評估
新聞播報“經過一年努力,江蘇省環科院與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合作順利完成。”3月19日,省環保廳網站發布了完成2010-2012年度江蘇省綠色發展評估報告的消息。這是全國首份按照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總體要求研究發布的綠色發展評估報告。作為連續數年GDP總量居全國第二的省份,江蘇于2013年初率先啟動綠色發展評估研究。這份報告對全省及13個省轄市2010-2012年度綠色發展水平進行了評估,初步建立了江蘇綠色發展量化評估體系。江蘇綠色發展評價體系包含“兩個減分項”和“一個加分項”。“兩個減分項”指資源消耗指數和環境損害指數;“一個加分項”則是指生態效益指數,在生態效益指數的6項指標中,水、氣環境質量占了50%的比重。
專家點評孫克強(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沒有GDP不行,只有GDP也不行”。在一定時期,某一方面可以率先突破、率先發展,但長此以往,就會破壞社會各方面之間的平衡關系而導致社會失衡,從而觸發各種社會問題。當前,生態環境方面問題的多發、常發,資源能源的日益緊張就是一種非常嚴重的表現。過于粗放、簡單的生產方式,導致資源能源消耗過大、過快,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過慢、過少,環境保護工作力度過輕、過小,沒有形成相應的生態環境高壓態勢,導致資源能源枯竭,生態環境嚴重被破壞,發展目的發生了偏差。因此,報告所體現的兼顧綠色與發展的評價理念與方法,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導向價值。
8、創建環保信用體系環保信用成為無形資產
新聞播報“成為綠色企業,提高了公司在金融機構的評級水平,對我們的母公司在香港上市、增發債券等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海關通關、商檢、邊檢等手續方面也能享受優先待遇。”“由于煙塵超標問題,公司信用等級由藍色降為紅色,銀行即將停止貸款,公司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這對公司觸動很大,我們迅速查明原因實施整改。”這些企業主的心聲反映出江蘇運用環保信用杠桿產生的效應。我省通過開展環保信用體系建設,將污染源企業納入這一體系,建立環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讓環保信用變成企業的無形資產,為綠色企業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讓失信企業一處失信、處處受制。早在2013年,省環保廳率先在全國制定出臺了《江蘇省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標準和評價辦法》,及《江蘇省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及信用管理暫行辦法》,收集企業環保信用信息,開展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從高到低劃分為綠、藍、黃、紅、黑5個等級。
專家點評孫克強(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建設對實現社會整體的有序運行意義重大。環保部門根據企業環境行為信息,按照規定的指標、方法和程序,對企業遵守環保法律法規、履行環保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實際表現,進行環境信用評價,確定其信用等級,這是向社會公開,供公眾監督和有關部門、金融等機構應用的環境管理手段。長期以來,企業既是環境問題的主要制造者,同時也是污染治理的第一責任人。但過去由于監管不力、處罰力度不大,致使許多企業多排、偷排、超標排放經常發生。環境信用工作的開展,就是要改變過去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主要由環境保護部門一家監管向多家職能部門共同監管過渡,并最終實現環境保護要求從作為企業的外在壓力向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轉變,催生企業的環保自覺與自省。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