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生態文明建設新成就
3、探索減排新途徑大型燃煤機組率先實現脫硫脫硝全覆蓋
新聞播報
江蘇環保再創“全國第一”。今年以來,環保部門通過系統全天候對全省689臺、約7000萬千瓦燃煤機組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施運行情況以及排放物指標實行遠程實時監控和大數據分析,目前全省脫硫設備覆蓋率已達到100%、脫硝設備覆蓋率在年內也將達到10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平均排放濃度分別較投運該系統前下降91%、68%、67%,年內污染物排放濃度下降約七成。“全覆蓋”背后是政策之手:為控制大氣污染物排放,江蘇要求燃煤機組安裝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施,并配套建立電價補償政策。“全覆蓋”成效源于高科技給力:江蘇研發并建設投運了國內首套燃煤機組節能減排全過程實時在線監測系統,通過對每臺燃煤機組約2000個采集測點每10秒一次的數據監測,利用電力調度網絡遠程傳輸數據,實現對燃煤機組環保設施運行情況以及排放物指標的24小時遠程實時監控和分析。
專家點評孫克強(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應是我們的生活。必須清醒地看到,對霧霾的產生與加重的“最大貢獻”當屬工業,特別是燃煤機組工作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廢氣、廢渣等的作用不可忽視。而從地區經濟的發展來看,工業又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因此,既要解決好工業的快速發展,讓其在地區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又要解決好工業的快速發展不帶來相應的環境問題,這就必須實現綠色發展、科學發展。發達國家工業化的實踐證明,工業的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不必然存在著矛盾的關系。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加強對工業發展過程中各種容易產生污染的工藝、技術、設備等進行改造,讓污染因子得到較好的控制與利用。江蘇環保新路告訴我們,“將工業發展套上生態環境保護的籠子”,是實現工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協調的關鍵。
4、秸稈禁燒工作成效顯著火點數大幅減少
新聞播報今年夏秋兩季,全省未發生因秸稈焚燒或拋河導致的嚴重污染事件。夏收期間,環保部衛星遙感監測顯示江蘇秸稈焚燒火點數同比下降50%,空氣質量自動監測顯示全省PM2.5濃度均值同比下降26.7%。禁燒的成績單,得力于江蘇各地、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源頭管理,嚴格行政管控,嚴明獎懲措施,多策并舉管好了“一根草”。
專家點評李寧寧(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江蘇秸稈禁燒成效顯著,關鍵是建立了明確的責任制與相應的獎懲措施,有責任就有問責,有問責就有約束。通過強有力的行政干預,強化監管,實行禁燒,在目前階段不失為解決秸稈焚燒的可行辦法,但徹底解決秸稈焚燒的問題,不僅需要“堵”,更需要“疏”,需要拓展秸稈的資源化利用途徑。相信充滿智慧的江蘇大地,一定能在推動秸稈利用的產業化發展上邁出更大的步子。
5、江蘇環保不懈努力
太湖連續7年安然度夏
新聞播報萬頃太湖實現了連續7年安全度夏。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太湖地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均達到國家要求,水廠供水水質全部滿足或優于國家規定標準,未發生湖泛現象。太湖水質藻情呈現兩個特點:一是流域水質持續改善。太湖湖體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5.8,同比降低1.3,繼續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15條主要入湖河流水質保持穩定,無劣Ⅴ類。二是太湖藻情總體平穩。藍藻首次聚集時間與去年基本相同,共監測到81次藍藻聚集,同比減少13次;藻類密度最大值為12113萬個/升,低于去年的28092萬個/升。
專家點評李寧寧(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江蘇省委、省政府歷年來高度重視太湖治理工作,在更高水平上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促進水質持續改善、生態持續修復,努力把太湖治理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樣板工程”。事實證明,這是決心也是信心。江蘇在太湖治理方面應該得到積極的肯定。江蘇省政府自2008年以來,每年省級財政撥付20億專項資金進行太湖治污,并要求地方政府按照當年財政新增收入的10%—20%進行配套。久久為功,這場攻堅戰能贏,這場持久戰也一定能贏,太湖明珠會越來越美!
6、推進200條城市河道整治讓城市因水而美
新聞播報
去年,江蘇提出用3年時間讓全省313條黑臭河道變清變美。今年又確定了第二批200條黑臭河道名單。省環保廳負責人表示,加大對黑臭河道整治的考核,對整治不力、污染問題嚴重、群眾反映強烈的河道,環保廳則會采取行政手段,會同相關部門,對有關責任地方通報批評,約談政府相關負責人,并實施掛牌督辦;對整治不力的地方暫停省級環保專項資金補助和各類環保創建、取消創建評優資格。
專家點評
孫克強(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上善若水”,一座城市往往因為有了一條河流而有了靈氣。但近年來,由于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好經濟發展、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致使許多城市里的河道成為受污染的重點區域,河水“黑”、“臭”問題相當嚴重。隨著城鎮化戰略的實施,城鎮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需要對城市河流的功能進行全新的詮釋。早期城市河流主要解決居民的生活用水問題,而后隨著經濟發展,河流的經濟功能如交通運輸、生產用水、污水排放通道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城市河流的上述功能各有分工、相互依賴,如果處理得好,是可以相互協調、和平共處的。但由于過去過于開發城市河流的某幾方面功能,使得其它功能或者弱化,或者被污染。在實施科學發展的今天,環境治理從身邊、家門口的河流起步,也印證了“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