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新奇特建筑’不低碳”
談改革方向業內在探索工廠化裝配式建筑
針對上述弊端,行業內專家一直在探索工廠化裝配式建筑,也稱為“部品化建筑”,是能夠替代傳統技術,也就是現澆體系的更好、更省、更快的方式。
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我國的工廠化裝配式建筑很多方面已經領先世界。其中一種模式,可以實現多重小高層技術上的外墻板、內墻板、樓板的部品化,部品化率達到了50%,成本可以壓縮到與傳統技術接近。
另一種模式適合高層和超高層辦公、賓館建筑,鋼結構盡可能多地在工廠里完成,減少現場的焊接量,部品化率在30%到40%.
第三種模式適合于高層、超高層辦公、賓館、公寓建筑,是全鋼結構,所有的物品在工廠里一步完成,并且裝修到位,現場只是快捷安裝,部品化率達到90%,效率可以達到一天一到兩層,成本可以比傳統技術還低1/4左右。
談現實困境對規劃設計界是新挑戰
鋼結構為什么比鋼筋混凝土結構成本低?一個是工期短了,一個是大量拿貨后定價權大,另外標準化生產使得生產成本變低。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去年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有一個講話,他說標準鋼鐵構件能夠搭積木式地安裝,拆除后可以回收利用,做這件事,技術比較成熟,成本也不高,2014年我們要積極推動,無論是舊城改造還是新城建設,都要推進這項工作”,王鐵宏說。
王鐵宏提到,對于設計人員來說,這種工廠化裝配式建筑也是一種挑戰,“我們設計院的同事,除了鋼筋混凝土結構別的都不會了,再加上我們的規劃越來越‘保姆式’,軟件也是‘保姆式’,只要做了一次工程,從那兒移動過來就行了,創新思維不行,創新能力退化,這個對我們搞設計的同志是一個問題”。
焦點
廣州應精心打造建筑輪廓線
“廣州有一個珠江,一定要精心打造廣州的建筑輪廓線,高度、體量、設計、風格要控制住”,王鐵宏談到城市總規與城市建筑的結合問題,建議廣州精心打造自己的“建筑輪廓線”。
怎樣打造?把所有地塊的高度、體量、色彩、風格控制住,上升到文件層面,并嚴格遵守,“這個不能說換一個人就變了,上海在這個方面就做得比較好,都遵守了上世紀90年代初定下來的一些建筑邏輯”。
王鐵宏說,城市規劃建設中,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是城市天際線、建筑輪廓和優化路網。
他評價,北京的城市天際線是最美的,尤其是站在景山頂上向城南看,但因為沒有獨特的建筑輪廓線,“每一個單體線都很好,但是擺在一起不倫不類的”;上海曾一次性把陸家嘴建筑的高度、體量、設計、風格全部控制,不管誰來投資都要符合總規,以東方明珠為第一號建筑開始,然后有環球貿易中心等,現在有上海中心,形成了獨特的上海建筑輪廓線。
此外,王鐵宏認為,國際化大都市CBD容積率問題值得中國借鑒。在紐約曼哈頓,路網是按50×60米,建筑要建30層以上,住宅就容納3000人,辦公是5000人,也就是說,一個人只用了不到一平方米的地。相比之下,新規劃標準下的城市路網,比如深圳,是200×300米一個車道,每個人用地是12平方米。誰更集約、科學,不言而喻。“所以,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市的容積率該高就得高,不能講歸類,容積率該密的地方就要密,關鍵是人均和車均的面積要夠”,王鐵宏表示,不能一味地把高層建筑妖魔化。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