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臨水村莊當做景點建
美麗河南宜居鄉村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面面觀·信陽篇
青山、綠水,白墻、灰瓦,小橋、人家。走進信陽市浉河區董家河鎮樓房村,一幅幅鄉村美景,讓人目不暇接。
“我們這里山清水秀,空氣好,回來就不想再出去。”現年70歲的江丙文,21歲外出工作,退休后便領著老伴回鄉養老。11月11日,正在村廣場與老伙計聊天的江丙文說,這兩年村民房子越建越漂亮,水泥路通到家家戶戶,到處都是花草樹木,好像生活在風景中。
董家河鎮優美的生態環境,不僅留住了村民的鄉愁,而且因是有名的茶鄉,又距離信陽南灣湖近,還吸引許多游客慕名而來。為提升旅游品位,打造知名旅游名片,董家河鎮集中開展了人居環境整治,實現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統一。
據董家河鎮鎮長王廷輝介紹,今年在各村干部的示范帶動下,群眾對房前屋后進行了植綠補綠,坑塘周邊及道路、河道兩側做了綠化美化,旱廁進行了改造;部分“農家樂”探索使用了小型污水凈化處理設施,水韻茶鄉顯得越發秀美。
“戶戶是小品,村村是景點。”浉河區委書記邵春杰說,按照規劃,浉河區將全力打造環南灣湖86公里風光旅游帶,包括董家河鎮在內的環南灣湖的4個鎮,將被改造成一個個靚麗的景區。
“我們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發展鄉村旅游結合起來,不僅使鄉村建設得更美,而且讓群眾更富裕。”信陽市委農辦負責人說,信陽各地依托旅游產業,以精品村為支點,以景觀帶為軸線,串點成線,連線成片,打造出各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風景線。
商城縣赤城辦事處培山村程老灣組村民,臨鐵佛寺水庫而居,村內竹樹環合,滿目蔥蘢。村口的“和諧”濕地小公園,樹木茂密,飛鳥嬉戲。
“以前這里是荒坡,村民的垃圾、糞桶、柴草胡亂堆放,進村就能聞到一股臭味。不僅影響居民生活,而且耽擱整個村的旅游發展。”11月7日,培山村村委會主任劉澤喜指著濕地公園說,今年村里對荒坡進行集中改造,硬化了路面,新栽了植被,修建了健身器材,并依坡地走勢建成潛流式污水處理池,“以前臟亂不堪的荒坡,‘變身’人工濕地小公園。”
在程老灣,不僅有荒坡變成的公園,更有把劈山修路的擋土墻設計成的彩繪文化墻,還有荒地改成菜園后把隨處可見的竹子統一編制成的竹籬笆墻;新建大型公廁,11個旱廁被拆除;垃圾桶被漂亮的垃圾屋替代……看著越變越美、風景如畫的村子,70多歲的程老灣村民熊作海感慨作詩:“美麗鄉村是我家,門前栽樹又種花,環境優美人長壽,農村不比城里差。”
依據優美生態環境這個優勢,信陽各地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過程中,不僅“巧妝打扮”,打造出一個個閃亮的新村。還因地制宜,修復出眾多“玉妝天成”的古村落。
商城縣金剛臺鄉杜畈村和新縣周河鄉西河村歷史悠久,古色古香,文化底蘊深厚。當地在進行人居環境改善時,不矯揉造作,不生硬造景,而是按照村里實際情況,力爭原汁原味還原鄉村本色。如今,這些“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古村落,吸引著各地游客紛至沓來,休閑度假。
記者感言
在信陽農村采訪,仿佛置身詩畫田園,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美”。依托旅游產業,信陽市把村莊作為景點來建設,把農戶當做小品來改造,實現了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融合發展,處處可見“村在山水中,屋在樹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圖畫中”的鄉村美景。
值得一提的是,信陽市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既不“涂脂抹粉”,又不大拆大建;既不千篇一律,又不崇洋媚外。而是依山就勢,隨形就貌,既還原了鄉親、鄉情、鄉景,又體現出“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的特色。這種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鑒。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