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海綿城市:讓城市回歸自然
住房城鄉建設部近日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旨在指導各地推廣和應用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使城市開發建設后的水文特征接近開發前,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概念——
《指南》: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
海綿城市,就是要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海綿城市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放徑流雨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式”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先利用場地源頭設施對徑流進行促滲減排,部分徑流雨水可予以調蓄凈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實現安全有序排放。
海綿城市的建設,強調優先利用綠色、生態化的“彈性”或“柔性”設施,并注重與傳統的“剛性”設施進行有效銜接。通過“剛柔相濟”,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綿體”,強化對城市徑流雨水的排放控制與管理,從而實現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徑流污染負荷、提高雨水資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內澇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觀等多重目標,最終為城市構建起可持續、健康的水循環系統。
海綿城市的建設,關鍵在于不斷提高“海綿體”的規模和質量。首先,要對城市原有的“海綿體”進行有效保護。通過科學合理劃定城市的“藍線”、“綠線”等開發邊界,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維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其次,要逐步恢復和修復已受到破壞的“海綿體”。要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手段,使受到破壞的綠地、水體、濕地等“海綿體”的水文循環特征和生態功能逐步得以恢復和修復,并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最后,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要創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在城市建設中優先采用具有滲透、調蓄、凈化等“海綿”功能的雨水源頭控制和綜合利用設施,提高“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比例。同時,根據城市排水防澇的實際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擴充水域,以促進雨水的調蓄、滲透和凈化。
原則——
《指南》: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基本原則是規劃引領、生態優先、安全為重、因地制宜、統籌建設。
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
海綿城市建設與低影響開發有別于傳統排水系統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回歸自然的水文循環”這一理念創新,通俗來講,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綠地空間、水系等,使其發揮“海綿”的積存、滲透、凈化、釋放作用。
要真正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建設的要求,就要對城市空間進行重新認識、利用,因此必須將此提升到城市規劃層面以及職能部門相互配合的操作層面,即“規劃引領”、“生態優先”。也就是說,要以各層級規劃為控制途徑,一方面保護現有可能影響城市水生態的敏感區域,限制開發;另一方面將低影響開發這一理念植根于新開發或需要改造的城區。
海綿城市建設既要實現生態目標,也要滿足現有城市功能。因此,低影響開發設施建設必須要以建筑與小區、綠地與廣場、城市道路等城市基礎設施作為載體,這就要考慮城市基礎設施安全運行和城市水安全的問題、各地區水文條件差異性、規劃指標及項目操作層面的可實施性,這就是“安全為重”、“因地制宜”、“統籌建設”的含義所在。為此,各城市可根據自身的水文條件、水安全要求、水資源狀況,確定符合自身需要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創新建設和管理模式。
規劃——
《指南》:在城市各層級、各相關規劃中均應遵循低影響開發理念,明確低影響開發控制目標,結合城市開發區域或項目特點確定相應的規劃控制指標,落實低影響開發設施建設的主要內容。
中規院城鎮水務與工程專業研究院副院長謝映霞:
城市總體規劃要解決哪些區域不能開發建設的問題,還要解決在允許開發建設的區域內需要控制多少雨水徑流量、哪些地方應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為這些設施預留多少用地空間等問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確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其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將這個指標作為控制目標,并制定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規劃原則和實施策略,確定重點實施區域,優化土地利用布局。
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規劃必須與城市水系規劃、綠地系統規劃、城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等相關專項規劃相銜接。一方面,要針對城市道路、綠地、河湖水系等不同用地類型的特點,將低影響開發設施的量化要求納入專項規劃,明確各地塊的控制目標;另一方面,對城市總體規劃的用地提出調整建議,充分考慮用地性質的兼容性,優化用地布局。
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需要進一步細化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控制目標。要綜合考慮不同用地的空間關系、建設主體、排水防澇要求等因素,明確每個地塊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其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在進行修建性詳細規劃時,需要將上述指標作為各地塊的約束條件,詳細確定地塊內具體的低影響開發設施布局、規模、建設時序、資金安排等內容,確保各地塊實現低影響開發的目標。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