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鎮化生態治理困境:機制缺乏加劇城市病
城鎮化進程中生態治理困境的破解策略
樹立城鎮化可持續發展觀,構建生態治理的法律保障機制。解決城鎮化生態治理困境,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觀,堅持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觀。要找到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平衡點,妥善處理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城鎮化與生態環境治理的關系,科學處理經濟發展規模和環境容量的關系,合理衡量生態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推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要構建生態治理的法律保障機制,推動環境法制建設。當前我國已經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水土保持法》和《循環經濟促進法》,為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未來要針對城鎮化建設特點,將環境法規與政治經濟政策相結合,構建符合城鎮化建設需求的生態環境法律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律保障機制。
明確生態治理責任主體,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建設機制。生態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實現生態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專業化,需要建立符合城鎮發展要求的生態建設機制,構建政府主導、企業推動和公眾參與的全方位、多層次、全員性的生態合作治理模式。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政府對城鎮生態環境的管理。樹立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理念,合理定位政府角色,認真落實政府環境監管責任,嚴格執行城鎮環境管理制度。要增強企業的環保責任感,構建企業的生態推動機制。要關停并轉高污染企業,嚴格控制工業污染,加強企業環保自律,積極引導企業參與生態治理工程。要充分調動公眾參與積極性,引導公眾通過提升自身素質和加強自我管理促進生態環境治理,形成人人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社會氛圍。
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構建生態治理的財力保障機制。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解決城鎮生態治理困境,最終是要處理好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調整優化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服務產業比重;改進粗放型第二產業,發展技術密集型經濟;提高第一產業科技水平,推進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解決城鎮生態困境,還要建立財力保障機制。要加大對生態治理的財政傾斜和信貸投資,按照“污染者負責、開發者保護”的原則處理生態治理問題;加大城鎮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及工業廢棄物等環境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強化自然資源的資產化管理制度,形成生態治理的開放型多元化投資體制。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