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趨同 甘肅鄉村旅游缺了“鄉土味”
鄉村游是包括品農家飯、住農家舍、干農家活、觀農家景等享受農家生活方式的旅游形式。盡管近年來周邊省市農家游持續火爆,但我省除蘭州外,其他市州的市民苦于本地農家樂不成氣候,只能繼續忍受“鋼筋混凝土”的喧鬧。
專家認為,只有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膽嘗試,加強規劃,使鄉村更有“鄉”氣,農村更有“農”氣,才能加快鄉村旅游建設、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鄉村游缺少“鄉土味”
10月20日,農業部公布了2014年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和中國美麗田園推介結果,我省和政縣吊灘村、迭部縣扎尕那村及臨澤縣南臺村3個特色農村入選中國最美休閑鄉村,另有5項農事景觀入選中國美麗田園。
26歲的導游李思麗常年從事省內接待工作,對于剛剛入選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的三個村落,她認為,除了迭部扎尕那村具有藏族特色外,其他兩個村子沒什么特色,游客去了也沒什么意思。
“缺少原始味”,李思麗說:“游客到農村要看的是農村原始、質樸的風貌,要聽昵昵噥噥的鄉音,要品混雜著老水井氣的鄉味,要感受大嗓門呼來喝去的鄉情。如果體會不到這些,游客為什么要到這里來呢?所有的農家樂都能打牌吃飯,何必非要到農村來?”
國慶節前,吳先生去榆中青城古鎮游玩,正趕上當地舉辦民俗文化旅游節和名優小吃展銷節,節會上當地特色演出、文藝節目、小吃特產讓吳先生倍感親切。上周末,他又邀了幾個好友去了一次,但是節會活動過后,有意思的農村特色項目都沒有了,古鎮上除了剛剛修葺好的仿古建筑門面外,感覺一切都變了。吳先生說:“沒有了上次來時的氛圍,小吃也沒了當時的味道,西廂小調更沒有人唱了,整個感覺都變了,就像立刻從兒時的鄉間記憶回到了現實生活中。”
蘭州市旅游局規劃處錢處長介紹,甘肅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但是發展中沒能突出鄉村旅游資源的原真性、文化性、生態性、體驗性和差異性,所以發展一直滯后,也一直未能形成自有品牌。
鄉愁流逝,難留客人
近年來,蘭州周邊生態園、度假村遍地開花,可是里面的景觀漸趨“同一”,都有燒烤區、釣魚池、人工湖,跟城市沒有多大區別,時間長了也會讓人厭煩。
鄉愁的流逝不僅游客體會到了,就連嫁到青城古鎮20多年的劉曉麗也感受到了。
劉曉麗經營農家樂3年,她每天給客人做的菜不外乎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和木須肉,客人都說不管在哪家吃都一樣,好像都是一個廚子做的。每當聽到這些話時,劉曉麗心里總有一個想法:要是能把老一輩從前做的“八大碗”拿出來給客人該有多好。但現在,除了婚喪嫁娶這樣的大事,村子上已經沒有人做了。
劉曉麗說:“近年來旅游公司加大了對古鎮的開發,為沿街農戶發放補貼修建仿古建筑。但在開發之前,許多珍貴的遺跡、遺物已經在時代的變遷中消亡殆盡了。”
現在的古鎮街道由水泥瀝青鋪成,部分較為完好的歷史陳跡還保存在街道上,盡管過去十幾年間,古鎮發展很慢,但現代化的城市建設還是打破了古鎮原有的結構,把原來連續的、完整的古樸風貌分割成了一個個獨立的景點。
對此,北京工美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旅游商品產學研聯盟秘書長陳斌認為,只有留住鄉愁,才能留住客人。
陳斌認為,鄉村旅游要按照鄉村的環境等因素,體現鄉村特點。要有鄉村味兒,而不是把鄉村建成城市。“大多數村落的形成過程都是先有幾戶人家,幾座院子,然后隨著人口增多、經濟發展,逐步形成現在看到的有一定體量的村落。可以說每個村落的建筑、民俗、餐飲都有它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是村落故事的一部分,是村落歷史的呈現。”
“一些地方,拆掉村落,讓農村變成了城市,姑且不談這種行為是否有損文化的傳承,僅從旅游角度看,就屬于打碎聚寶盆,和泥蓋豬圈。”陳斌說,有人認為,農村的老人阻礙了農村的發展。但大多數源于農村的民間手工藝,恰恰都是由這些老人掌握或知曉的。大量源于農村的土特產,以及地里、山里、水里可吃可用的東西也恰恰是這些老人所了解的,更不用說村莊及周圍的傳說、故事了。
如果發展旅游,這些老人既能提供開發規劃的靈感,也是村落活的生態的一部分。因為旅游不是尋找家的感覺,而是尋找與家不一樣的感覺,是尋找一種差異化的享受。鄉村旅游就是要打破傳統的名勝古跡觀光游的觀念,但不是去挖地三尺找文物,而是要用活的人文做鄉村旅游。
傳統文化缺失,特色不特
陜西的袁家村和白村,是全國聞名的旅游村莊。袁家村以27萬元購買發展鄉村旅游金點子,投資1.8億元建成了集關中民俗、關中民居、關中老作坊、關中小吃、關中農家樂、康莊酒吧一條街等特色旅游景點。同時,積極把關中地方小戲、關中老茶樓大風箱特色熬茶、萬人麻將館、秦歌俚語植入到景區娛樂中,既滿足了游客的娛樂需求,又弘揚了傳統文化,打造了關中印象體驗地知名品牌,使該村人均旅游純收入占總收入比例高達80%以上,成為國家3A級景區和中國最有魅力的休閑鄉村。
白村為了發展旅游建成了農民創業孵化園,孵化園兩條作坊街入住90戶,布設醋坊、油坊、茶坊、掛面坊、五谷坊、豆腐坊、蜂蜜保健酒坊等傳統作坊,展示古老傳統食品制作過程,一個集觀光、采摘、旅游、休閑手工作坊、農耕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大觀園構架已初步形成。現在,陜西在大力宣傳袁家村和白村典型經驗的同時,已基本形成了袁家一村帶十村、白村一業促多業的帶動模式。
“十一”黃金周,蘭州周邊游客密集的生態園雖讓市民體驗到了休閑旅游的快樂,但很多市民更向往體驗農家之樂,卻苦于沒有合適的“樂土”,只能繼續忍受城市的喧囂。
記者采訪多家旅行社后也得到了相同的答復,一旅行社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時間不好確定、客源難以統一,以及與周邊農家不好協調等原因,目前全省大多數旅行社沒有開設農家樂旅游線路。
蘭州市旅游局局長唐偉堯認為,發展鄉村旅游,基礎是生態環境,內涵是特色文化,關鍵在產品開發。鄉村旅游要整體提升品位,就必須有各自的主題和特色,特色是發展鄉村旅游的生命線。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遂寧農業主題公園形成鄉村游特色
遂寧市農業局17日對外宣布,四川省農業廳近日認定了80家首批省級示范農業主題公園并授牌,遂寧市蓬溪縣天紅五龍現代農業主題公園、安居區天倫葡萄產業園位列其中。【詳細】
崆峒鎮入選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
日前,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發布了《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名單》,平涼市崆峒區崆峒鎮榜上有名。【詳細】
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名鎮村示范名單公布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旅游局日前公布了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示范名單。北京市門頭溝區潭柘寺鎮等337個鎮、村榜上有名。【詳細】
英媒:2017年中國景區公廁將全部達三星標準
英國《每日電訊報》1月19日發表的《中國將掀起廁所革命》文章稱,近日中國宣布將掀起一場革命——提高旅游景區廁所的質量和數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