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態產品短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有形生態產品和無形生態產品的需求都呈現出急劇增長的趨勢。我國的木材及其產品消費總量從2002年的1.83億立方米猛增到2011年的4.99億立方米,而現有用材林中可采面積僅占13%,可采蓄積僅占23%,木材對外依存度接近50%。近年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建設難度增大,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仍然不能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于2014年開展的“北京市民對城市環境和資源的評價和期待”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對人居環境質量的總體平均分值僅為66.5分,比2010年的調查結果下降5.7分。
生態壓力劇增。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和外交領域的熱點問題。1994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6.66億噸,到2005年猛增到70.46億噸,成為第一排放大國。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減排增匯將面臨更大的壓力。2009-2013年的5年間,全國各類建設違法違規占用林地面積年均超過200萬畝,其中約一半是有林地,局部地區毀林開墾問題依然突出。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速,生態建設的空間將受到進一步擠壓,嚴守生態紅線的壓力日益加大。
四、以改革創新促進生態環境建設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管理著45.6億畝林地、8億畝濕地、39.3億畝荒漠化土地,肩負著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改善荒漠生態系統、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職責,發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是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根本途徑。我們要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全面深化林業改革,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從根本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提供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首先,要把推進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根本保障。林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戰略部署,建立健全生態資源產權制度、生態資源監管制度、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制度、生態修復制度、生態監測評價制度、森林經營制度、生態資源市場配置和調控制度、生態補償制度、財稅金融扶持制度,逐步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林業治理體系。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組織保障、依法治林、科技支撐、災害防控、林業信息化、基礎設施、生態文化、國際交流合作和人才隊伍等能力建設,全力推進林業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把林業治理體系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林業的效能,更好地推動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建設。
其次,要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戰略重點。要從根本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加快自然生態系統的全面修復,必須樹立山水林田湖統一治理的觀念,堅持以大工程帶動大發展,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一是實施自然保護類生態修復工程,對尚未遭受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嚴格保護,抓好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工程;二是實施自然恢復類生態修復工程,對遭受一定程度破壞的生態系統加強保護,抓好天然林保護、濕地保護與恢復等工程;三是實施人工促進自然恢復類生態修復工程,對難以自我恢復或需要漫長時間才能恢復的生態系統,通過人工輔助措施加快恢復步伐,抓好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工程;四是實施人工重建類生態修復工程,對已完全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通過人工措施加以恢復重建,抓好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等工程。
再次,要把林業科技創新作為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支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加快林業發展關鍵在于科技,提升林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目前,我國的林業生態建設已經進入了攻堅克難階段,治理難度越來越大,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與技術集成,突破困難立地造林、濕地恢復、荒漠化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建的技術瓶頸。“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生態功能”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林業提出的基本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進一步加強林木新品種選育、人工林高效培育、天然林可持續經營等關鍵技術的創新,構建高水平的森林資源培育技術支撐體系。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廣大林農對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強化林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集體林的科學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經營,為實現興林富民目標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最后,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和不斷增加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林業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巨大的綠色經濟體、資源循環體和碳匯聚集體,發展林業有利于促進自然資源資產增長,夯實綠色發展基礎,擴大綠色就業崗位。因此,要繼續加強森林經營、增加森林碳匯,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增強林產品儲碳能力;同時要大力發展木本糧油和特色經濟林、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竹產業、花卉苗木、林業生物產業、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沙產業等綠色富民產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多贏。
“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這是新中國第一任林業部長梁希先生所描繪的美好愿景。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戰略思想為指導,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全力推進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為建設一個生態環境更加良好、公共產品更加豐富、民生福祉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美麗中國,作出林業人應有的貢獻。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