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建筑“來去匆匆”何止城市規劃之殤
13日至15日在海口召開的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多名城市規劃專家指出,一些“來去匆匆”的建筑屬于城市規劃“短視行為”。城市當政者與規劃者要謹防長官意志導致政績規劃、隨意規劃,同時還需謹防利益驅使導致商業規劃、過度規劃。(新華網)
悉數近日來的短命工程,一拆一建5億多的文化長廊、未建成即拆的柳宗元雕像、存活11日被拆的“飛天”雕像,如此多的建筑雕塑“來去匆匆”,其中拆拆建建涉及的資金通常高達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基于此有網友評論“拆有理,建也有理,唯獨資金浪費無人理”,這樣的決策是如何做出,這些錢都從何而來,又是否都全部花在了工程上面,都是值得關心的。
筆者認為,城市規劃出了問題只是表象,深究其原因,不管是短命工程還是短命雕像,這些頻頻爆出的怪象背后,不能排除某些官員“吃工程”謀私利的思維作祟,這些官員往往患有政績急躁癥,希望以大項目的上馬和拆遷來拉動GDP的飆升,讓自己的臉上有光,甚至出現了“一攬子”決策、“拍腦門”決策的現象,可是卻沒有想過,決策失誤、出爾反爾之后納稅人是沒有義務給政府的決策失誤或者是政府的一意孤行買單的。
所以說,要想讓“來去匆匆”的“短命建筑”活得更長久一些,糾偏城市規劃是必要的,但首先要從官員入手,從分散權力、制約權力、問責權力開始,從工程審批、招投標等多方面進行監督監管,一旦工程因決策調整出現重大變動,應當對在關鍵環節負有責任的決策人進行問責,以此倒逼官員在決策過程中多方聽證,避免少數人“拍腦袋決策”出現的重大失誤。
同時,在此過程中要不斷加大公開力度,不妨引入第三方的審計單位或是監督評價部門,讓更加專業的團隊來協助政府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城市規劃,讓更加專業的人員給出建設與否、工程造價合理與否的意見和建議,或是將項目的所有環節向社會公開,包括投資多少、誰參與招投標、誰拍板,實現公眾和輿論的監督。如此政府的節操才不會因為決策莽撞的“短命工程”而碎了一地。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布建筑設計新規 釋放建筑創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則(修訂稿)》)。據悉,《規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