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失了文化就失了魂
在富于韻律的故宮景觀帶中,景山處于最高潮,樹以松柏為主,取義四季常青和君子精神;花則獨尊牡丹,用國色天香,比喻皇家氣象。但近幾年,這樣的韻律被打破了。
每到春天,園中種植了大片郁金香,著名品種有金阿波羅、帝王血、法國之光等,數(shù)量多達數(shù)萬頭。在《中國樹木文化圖考》系列叢書主編、中國佛教文化保護中心主任馮廣平博士看來,這景象“和一個西裝革履的人腰扎紅色板帶一樣滑稽。典型的東方園林[-0.16%資金研報]失去了自己的靈魂。”
馮廣平說,人類和植物在長期的相互選擇與協(xié)同演化中,形成了許多以植物為載體或誘因的文化成果和行為方式,這就是“植物文化”。換言之,人類社會的文化是人類和植物共同創(chuàng)造的。園林尤其是東方園林,正是植物文化的一個重要側(cè)面。植物成為鮮活的圖畫和生動的語言,表達著人的情感。千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人與植物相互選擇,這是植物文化的基礎,環(huán)境與植物的和諧不但傳達美而且闡釋文化,寓意精神,并非隨意為之,而目前國人對植物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方面存在誤區(qū)。
園林保護現(xiàn)狀令植物文化研究者惋惜
園林是植物文化最好的體現(xiàn),千百年來人們對植物的選擇積淀出了厚重的文化。但在今天園林的保護和建設中并沒得到很好的傳承。
廬山東林寺是凈土宗的祖庭,寺中原來古樹當庭、荷塘蜿蜒,是靜心修行的圣地。而今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宏大屋宇和開闊方正的噴泉池塘,將原有的韻味一掃而光,巨大神秘的古樹一下子成了低矮褻玩的盆景。站在這樣的園林中,人們不禁要問:園林的主人想表述什么?“中國古代文化以人為主體,建筑、園林等很多元素都是要表達人的精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植物景觀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但現(xiàn)在的不少園林卻閹割了文化和歷史,讓人成了宏大而不知所云的園林的附庸。”馮廣平說。
北京琉璃廠馬神廟內(nèi)的景象也讓植物文化研究者惋惜,在這個古時敬神的肅穆院落里,原先種植著蒼蒼的柏樹,如今卻被種上了四株華麗的大雪松。“古樸的感覺一下子沒有了,帶有濃重的西洋味道。”
《中國樹木文化圖考》系列叢書副主編、北京市科學技術(shù)研究院宣傳處副處長包琰說:“植物文化體現(xiàn)在造園上就是一種人文選擇,中國園林中的植物種植意在營造一種氣氛,雨打芭蕉、殘荷聽雨……這都是意境的營造。如果不知道這種植物背后的文化傳統(tǒng),往往就會產(chǎn)生相悖的效果。中國文化中描繪兩只黃鸝鳴翠柳,在西方文化中就是夜鶯在歌唱,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民族的文化特點決定的。”
為了傳承和保護植物文化,近些年,馮廣平和他的團隊尋訪國內(nèi)各處的古建園林,將植物遺存及其背后蘊含的文化內(nèi)容記錄下來,闡述經(jīng)典,保護和弘揚植物文化。
編輯:jiaoliting
相關(guān)閱讀
園林中陽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陰影中的草坪
對于花園的道路來說,觀賞草可以構(gòu)成令人喜悅的道路邊緣,但是,這樣的邊緣需要很精心的維護,否則景觀也許會不盡如人意。為了邊緣草坪的修剪,寬闊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機來修剪;這種方法尤其適合用于沿道路兩旁的緩坡地形【詳細】
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四川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6月9日是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以下簡稱遺產(chǎn)日)。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保護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下簡稱非遺)意識,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據(jù)文化【詳細】
住宅水景景觀,充滿活力!美不勝收!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