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發展的走向
有人說城市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生命體,每個時代都應當在城市發展中留下屬于這個時代的記憶,因而在歷史文化名城中可以有現代建筑的足跡。其實,這種貌似正確的理論,往往把我們引入了歧途。作為一個消逝的時代,歷史傳統建筑遺存是格外珍貴的。登高望遠天地寬,我們應當以更寬廣的文化視野和空間尺度,去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把傳統的記憶放在古城,把現代的記憶放在新區。古城是純粹的古城,新區是純粹的新區,一個傳統、一個現代,一個古、一個新,兩者產生強烈的對比,對比形成強烈的沖突,沖突產生強大的文化張力,張力形成城市的文化魅力,這種魅力可以給人們帶來深刻的思考和絢麗的想象。
從文化造假走向修舊如舊
近60余年,在文化遺產遭遇巨大建設性和自然力雙重破壞的歷史條件下,尋找正確的文化名城保護之路是當務之急。應當看到,中國與西方建筑是有明顯差異的。從物質結構層面看,西方以石頭結構為主,殘垣、孤柱可以露天保存,展示殘缺之美;中國以磚木結構為主,屋宇殘破不堪難以保存,不加修復就會徹底毀滅。從文化審美層面看,西方以單體高大雄偉取勝,中國以群體神韻意境見長。
因此,中國古建筑如果單體孤存,沒有群體連續空間背景,是無法體現傳統建筑之美的。
這一點無論從故宮建筑群,還是晉商大院、平遙古城,都能找到很好的例證。但大規模修復,又會觸動禁止復建的底線,影響文化遺存的原真性,蒙受“文化造假”的責難。
其實,文物保護自古以來就有經常保養、局部維修加固、重大修繕和復原重建等方法,這樣才使歷朝歷代的許多重要建筑得以保存傳承下來。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曾言,現存的古建筑90%以上都是經過維修加固的,或重大修繕,或重修復建。可以這樣講,沒有歷代的修繕、復建,就沒有中國傳統建筑的傳承。問題的關鍵在于區別“文化造假”與“修舊如舊”,不能把文物“修舊如舊”的正宗傳統方法,不加辨析、籠而統之地斥為“文化造假”。
在遵循修舊如舊的前提下,要注意堅持三個基本方法:一是考證充分。在大量考古發掘、信息收集、調查研究、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尋找歷史的依據,傳承歷史的信息。二是遺產本位。文化遺產屬于哪個朝代,按哪個朝代的營造法式進行重大修繕、重修復建,不能張冠李戴、“亂點鴛鴦譜”。三是“四原”保存。在修繕、重修、復建中,保存原來的建筑形制、原來的建筑結構、原來的建筑材料、原來的工藝技術,此“四原”以原來的建筑材料為核心,也可看作是鑒別文化造假與修舊如舊的“試金石”。
編輯:zhaoxi